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国联网工程的启动,大机组、高电压、高自动化控制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向。要驾驭现代电力工业的高精技术,必须由传统的经验型人才向知识型、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山西省电力公司用新的理念确定人才开发的新思路,果断构筑“ 1553”人才工程,为增强山西电力发展后劲奠定基础。   “ 1553”人才工程就是用 5年的时间,培养和造就四支队伍:一是通过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现代企业经营思想与经营实务培训及境外培训,结合交叉任职锻炼,重在领导能力的提高和管理观念的更新,培养 100名企业管理专家;…  相似文献   

2.
正强化人才培训培养,突出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岗位技能提升。建立健全人才选用体系,满足企业人才战略发展要求,同时兼顾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并与企业文化愿景目标相呼应。人才队伍是当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安发电公司")以提升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虚怀若谷,持之以恒"学习理念与行动学习理论相结合的"绿竹行动学习"为载体,构建定规划、建体系、强培训、铸文化"四位一体"机制,开启人才"引擎",锻造人才队伍"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学要改革,要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本文根据我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教改的实践体会,探讨了该课程在教改中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服装行业IE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服装企业对IE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多。从服装企业IE人才的岗位需求出发,提出高职院校要在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锻炼和提升教学团队素质等方面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业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全面迎接市场经济挑战的前提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起来。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先进技术的现代化工厂,如何培养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青年人才,已成为团组织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把握学习、实践、竞赛,提高四大环节是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径。一、加强青工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培训,是培养青工成为岗位能手的先决条件冷轧厂设备更新改造快,品种规格变化快,青工要适应生产的需要,就要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厂团委每逢设备改造就立即组织青工进行学习培训。例如,酸洗焊机改造时,厂团委及时联系教室、教材,找曾参与设备引进和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给酸洗主电室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青工讲解培训,使  相似文献   

6.
走人才驱动战略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技能培训要做好,就要结合实际需要,培养高端人才,切切实实发挥培训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是国家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创新素质人才为着眼点,以传播技能操作为手段,打造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必须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型品质。职业学校或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在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要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出一批真正能站在企业技术革新前沿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以推动和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革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美术类人才的特点及其健康发展角度入手,就美术类高等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注重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人格;二是在人才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兼顾其它;三是要强化美术类高等人才实践能力的选拔与培养。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形势下化工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迫切。文章对化工工艺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科学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积极创新考核模式等措施,以期落实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应持续、有针对性地对一线员工实施分层次、分类别的培养,不断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加强人才管理制度建设,推动一线员工队伍向学习型组织方向发展。现代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提升培训绩效来加速打造自己专属的高素质一线员工队伍,作为企业基业长青的"稳定器"。提升企业培训绩效,必须找出影响一线员工培训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找到能有效调动一线员工参与培训学习积极性的途径与方法,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工程监督管理制度与规范、监督培训机制、信息化管理等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以及监督在勘探开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工程监督目前在勘探开发、施工队伍监督等方面遇到的挑战,提出了要加快培养中级、高级监督人才,满足勘探开发日益复杂的需要,实现工程监督的实时动态化管理。利用工程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网络一体化技术,充分发挥监督的现场作用,实现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化工技术的发展,学校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教育工作者们在不断的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思维导图已经在教学课程中广泛应用,化工制图课程已经是化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因此加强化工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相关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作用,下面将对提高化工制图教学效果的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壮大,对于同学的素质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就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学校化学的学习需要随着化学的实际应用相应地提高实践能力,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应加强对于化学的各方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大学里还是高职中,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思维,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正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能否留住人才,能否快速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无疑成为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团委根据企业职工结构现状,以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为切入点,开展青年人才振兴工程,旨在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青年人才振兴工程按照"建立人才库—集中培训—量化考  相似文献   

15.
基地培训项目中焊接工程实践的创新模式,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开展基于简单焊接结构制造的工程实践训练。在让学员认知工程技术、掌握基本工程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将教学与讨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融合,注重结构、工艺、技术、质量、团队、管理等要素,使学员既动脑又动手,旨在提高学员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亟需高校培养大量具有较高竞争力(能力、素质及知识)的管理人才。本文以工程管理类研究生为例,基于对土木与建筑相关学科类别的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与知识三个维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提升竞争力,工程管理类研究生应培养的最重要能力是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应训练的最重要素质是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人格特征,应掌握的最重要知识是跨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相关高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国内工程管理类研究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越来越需要创新型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目前主要培养技术人才的地方就是高职院校,而在众多专业中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文章就高职化学教学中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硕士是国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工程类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衡量指标。所以,如何提高印刷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印刷企业所需新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首要问题。本文探讨了培养印刷类工程硕士实践能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学院的办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实践能力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在工程监督培训、考核、选拔和工作调研掌握的资料,结合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现场监督工作特点对工程监督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分析探索,提出了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工程监督人员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指出应选拔培养素质高、知识全面的年轻人才,把基本素质高、专业知识深和相关知识面广的技术人员选入监督队伍,给他们创造学习锻炼掌握技能和积累经验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在会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应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创造灵感。这不仅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要,更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