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锡盟南部与冀西北地区,中生代以前的地质历史发展结果,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基本构造格架、构造运动发展过程、古老变质岩系分布、矿化作用等方面有极大的不同。燕山运动使这两个地区有了许多显著的共同点,如构造形迹、构造形式、形成建造、热液活动及成矿时代等方面。本文指出,通过加强构造地质、燕山期岩浆活动、蚀变与矿化等方面的研究,在锡盟南部地区找到与冀西北地区同类型的金及多金属矿床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2.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见的38 Ga古老变质岩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记录、并经两期克拉通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最典型、复合地幔柱最明显、与其它克拉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区内花岗-绿岩带密布,仅以河北怀安及胶东TTG为例,足以证实为地幔热柱成因;"中部碰撞带"为早期板块俯冲的印记,是和基洛兰(Kenorland)陆块群汇聚过程紧密相联系;自进入1 800~1 600 Ma期间,华北己转变为伸展构造体制,广泛分布有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脉(岩墙)和伸展裂谷,亦为地幔柱强烈活动的显著特征,无疑是全球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组成部分;但进入1 000~700 Ma时,华北除分布基性岩墙(床)群外,只在少数地区有中酸侵入岩体出露,可能是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呈现了隐伏岩浆活动的态势,故有逊于扬子克拉通此期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期("泛华夏期")亦有地台隆升迹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翘变,和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华北亚地幔拄构造,同时产生了岩浆作用的"大灾变";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根据华北"G型大火成岩省"及变质核杂岩分布、和地震层析解释资料证实,本区是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形成"一盆多岭"的构造格局。正因为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促使区內成矿成藏作用具备有:独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产稀土特大型矿床、中条裂谷产铜金超大型矿床)、继承性(如鞍山式铁矿与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关系)、成藏作用的复杂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联系及山-岭金属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丰产高温地热资源己闻名于世。1977年,中国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建设了24兆瓦中高温地热发电站。经多年地质调研,证实拉萨地体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带,自西向东为:西部构造结—SN向平行的"裂谷"群(含羊八井地热田)—南迦巴瓦构造结—柬延至走滑逃逸构造的腾冲地体(腾冲高温地热田),组成了复杂地质背景构造格局,并分布有剧烈的中、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其成因是与印度板片撕裂、分段碰撞俯冲和地幔热柱上隆构造密切相关。羊八井地热田与新生代侵入岩有关,腾冲地热田与新生代火山岩有关,两者具有时空关联,均属新生代高温地热田。据地震层析资料,以及拉萨附近蛇绿岩型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和高温柯石英,足以阐明区内的矿产和两个高温地热田均属地幔热柱活动的产物,据此热源可能是来自深部的地幔楔,但在热流运移过程中,地壳熔融参与成分两地有所差异,这可从氦和锶同位素数据获得佐证。  相似文献   

4.
引言燕山位于华北稳定地块与内蒙地轴之间,成近东西走向的台褶带,全长约400公里、宽100公里左右。台褶带中分布有前寒武纪变质岩、古生代沉积岩及中新生代火山一沉积建造等。在东西断裂构造上,燕山运动以来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以酸性岩为主体的火山一深成岩-成矿系列。岩浆活动以火山喷发开始,花岗岩侵入告终,伴随岩浆活动热液作用较强;主要活动时间为110~158百万年,属燕山运动的中晚期。除火山岩(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现代火成岩岩石学的概念为出发点,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现代火成岩岩石学的某些前沿课题。对岩浆作用的全面认识,不仅要研究其化学过程,还必须从物理过程去探索;地幔—岩浆—C—H一O系统的研究是深部地质研究的一个侧面,深部地质过程是地表及浅部地质现象的动力来源;超地幔热柱是板块运动和大规模岩浆活动的起因,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及板块运动是超地幔热柱在地表或地壳浅部的直接表现;开放的岩浆体系的提出,丰富了现代火成岩岩石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 R_1—R_2图解、微量元素图解、数学地质,结合现代地震资料分析结果,通过对地动力条件、岩浆活动和沉积建造等方面分析认为:张家口火山岩形成于具裂谷性质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断裂构造的活动性与地震的发展趋(?)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张家口地区的地震分布,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通过市区内的断裂构造特征。万全—刁鄂,武家沟—万全断裂是张家口地区的主要活动性断裂,形成时间早、切害深,近期活动性强烈,展布方向分别为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交叉形成棋盘恪式构造,是该区断裂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基本格局控制着区内岩浆活动,山川地貌,水系发育及地震分市等等地质活动。据调查,近年来张宣地区地震的频频发生均与棋盘格式构造有关。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断裂带上的应力分市情况,构造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及历史上地震的活动情况,总了该区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地震趋势分析,预测在两条断裂的交汇处,万全附近,今后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对华北地台东部北段中生代以来,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平演化构造特征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作者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根据区内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深部地质资料、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以及岩浆侵入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热隆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别是对盖层构造均演化和特征起着控制作用。洋中脊是大洋地壳中的高热能区,沿洋中脊形成热隆带,驱动洋壳向陆壳下面俯冲,与陆壳下部物质混合重熔成中酸性岩浆,构成高热能的活动核。这些岩浆又侵入到盖层中,同时,岩浆及围岩中的气体聚集在侵入体的顶部。因此,热隆是由侵入到盖层中的流动熔融体(岩浆)和气体构成。根据热隆构造不同部位的差异,作者提出了热隆构造的概念、模式,并将其划分为四个构造层次:1)隆核构造层;2)近隆构造层,3)中间构造层;4)外隆构造层。同时,总结了外隆构造层的各种断裂构造形式:1)滑落式断裂构造;①单式滑落断裂构造;②滑落式推覆构造;③复式滑落构造;2)逆冲式构造:①逆冲式断裂构造;②逆冲式推覆构造;③褶皱—逆冲推覆构造:3)滑落—逆冲式构造。作者还讨论了区内近东西向的伸展作用、北东向隆起带与断陷带内的构造差异和北东向较大规模推覆构造以及地堑构造与北东向热隆带的关系。作者认为,热隆对区内盖层构造、对某些内生矿田和外生矿田以及对古老片麻岩穹窿的成生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对金属矿的控制》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对太行山地区构造地质、岩浆岩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取得新的认识。1.总体构造格架的认识太行山地区区域地质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中、晚太古宙至早元古宙阶段,经历了阜平旋回的陆核形成期,五台旋回的陆核增生期至吕梁旋回焊接固结成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根据北京西山盖层中不同部位的各种构造形迹的形态调查及其应力状态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并与物探资料的分析作了对比,论证了北京西山盖层中的主要褶皱和断层,并非直接由侧向水平挤压所形成,而是起因于中生代后期的大规模酸性和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所产生的顶托作用和侧向挤压作用而形成。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盖层中构造与矿产的关系,并以板块构造的观点,对本区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环绕张家口市分布的 J_3z 火山岩受燕山期断陷构造及岩浆活动控制。根据沉积夹层,将火山岩系划分为四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由于岩浆在岩浆房中发生了液晶分异作用,导致成分分带,因而使火山岩系的演化趋势从酸性向中酸偏碱性过渡,呈现两大周期性变化。本文同时提出了该区火山活动的演化模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瑶沟地区断裂构造的研究,定量地分析了成矿期构造应力场方向,结合区域上金矿床资料,确认该地区石英脉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以及萤石矿脉的形成及分布,是断裂构造多期活动的基础上,岩浆期后成矿热液分带性的结果。并建立了该地区金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
白乃庙铜金矿田经历了复杂的多期次成矿作用,通过对白乃庙铜(钼金)矿床南北矿带及赋存在不同构造中的金矿床(点)的详细观察分析和对比研究,阐述了铜矿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变质热液-岩浆热液-晚期变质热液等的多期成矿作用叠加,南北矿带叠加强度不一致,铸成了两矿带地质特征上的差异;不同构造中的金矿脉是不同期成矿作用的产物。赋存于白乃庙主干及其派生断裂或裂隙中的石英脉是燕山期大气降水热液作用所致,而韧性剪切带、片理化带及其附近构造中的石英脉则是海西期末的变质热液(其中混有一定量的岩浆水)矿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燕山西部地区(北京以西的燕山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黄汲清、1945、1962、1980)的北部边缘。在中生代期间,由于太平洋岩石圈板块向欧亚大陆岩石圈板块俯冲及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使本区形成大陆边缘活动带,是典型的稳定区向活动带转化的地区,具有强烈的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即所谓的“地台活化”,也是滨太平洋成矿带的有利地区。本文根据前人资料、野外观察及分析成果初步总结本区中生代的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并进一步探讨引起这些活动的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邯邢地区位于中生代太行山构造—岩浆活动带南缘、华北克拉通的中心,广泛发育中生代的高镁闪长岩,并伴生大量矽卡岩型铁矿。通过对邯邢地区角闪闪长岩中角闪石矿物进行成因矿物分析,应用角闪石温压计、氧逸度计和湿度计,计算了角闪闪长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而探讨了其形成与演化。研究表明,角闪闪长岩中的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02.08℃~924.35℃,压力为36.55 MPa~266.21 MPa,氧逸度logfO_2为-13.53~-9.78,平衡熔体含水为2.78%~5.73%;原始岩浆为幔源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同化了大量的壳源物质;岩浆演化过程中曾经在10 km左右的深度的岩浆房中驻留,并发生过角闪石的结晶和分离。  相似文献   

16.
地壳运动的方向分为上下、左右、前后三种。上下波动叫蚕行波,左右摆动叫蛇行波,前后推移叫蠕行波。地壳运动是这三种波相结合的运功,它们不可能相互分开。由这三种波浪运动所形成的或大或小的断块或岩石碎块镶嵌在一起,构成波浪状镶嵌构造。——这是本文作者所提出的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运动并不形成正南北和正东西向构造,而是形成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的斜向构造,由这些斜向构造相互交叉,构成了地球上的网状构造格局。波浪状镶嵌构造的特点,其一是地块的相对稳定性和构造带的比较活动性;其二,构造带在力学上多是剪切或挤压张裂性质,它们总是交替进行的;其三,剪切带之间都有相等的间距,即等间距性。波浪状镶嵌构造说认为,地壳运动的推动力不仅是地球自转所派生的离心力与水平分力,而且还有地壳自身脉动的原因,该构造学说把垂向  相似文献   

17.
江西德兴铜厂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岩体,是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体的杂岩体,是在燕山期由脉动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性从早期偏酸性向晚期偏基性演化。区域地质、岩体地质及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由原先侵入于地壳中的深源火成物质和部分沉积物质,在燕山运动的脉动断裂作用影响下,不断产生部分熔融作用和侵入作用形成的。岩浆形成部位是在上部地壳或康腊面附近;脉动断裂活动是形成岩浆以及诱发岩浆上侵的主要因素;岩浆是随分熔作用的加强而逐渐转向偏基性;铜、硫等成矿物质是由成浆原始岩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释放分馏而富集的。  相似文献   

18.
李四光教授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他曾两度在北京大学任教,1920-1928年任教授,1931-1936年任研究教授并任地质学系主任。北大地质学系20多届毕业生都直接受业于他。他讲授过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高等岩石学、地壳运动等课程,教学极端负责任,对学生既热情爱护,又严格要求。李四光教授在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以(?)科化石的创造性研究,奠定了海相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从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等,都是在北大期间作出的巨大成果。李四光教授对北大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70年,还对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铅锌矿床的成矿元素可划分出23种元素组合。不同成因矿床、地质历史中5个大的铅锌成矿期及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都有各自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元素组合类型。矿床成因从沉积到岩浆到多成因叠加,从地质历史的早期到晚期,从相对稳定的沉积盆地到剧烈的构造岩浆作用带,元素组合从简单的1—2元素组合演变为复杂的多元素组合。元素组合的复杂性是中国大陆频繁剧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多种成矿作用的存在及其相互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多个构造带发育有底辟构造,对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由于盆地新生代演化有多种构造作用叠加改造,导致底辟构造的变形特征和控制机理较为复杂。针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底辟构造的几何学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与地震地质剖面精细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构造样式总结,并结合地震地质资料了解在区域和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底辟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两种类型底辟构造。盐底辟主要分布在东濮凹陷、东营凹陷与莱州湾凹陷,表现为盐拱张背斜、盐滚、盐—泥拱张构造、刺穿型盐鼻状构造与整合盐枕构造等;泥底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坳陷,主要表现为刺穿型拱张构造样式。(2)已发现的底辟构造均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表明基底断裂活动是伸展盆内底辟构造的重要控制因素。另外断裂拉张活动造成的上覆层差异压实、断裂走滑压扭活动产生的局部挤压等也是盆地内底辟构造发育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