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北方地区“华北地台”的南北缘,自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燕山期,由于古大陆板块的活动,在古大陆边缘内陆一侧,形成了近100个与酸性斑岩体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矽卡岩型钼矿床和极少数钼(铜)矿床(占全国钼矿储量80%以上),按矿床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环境,可分为东秦岭钼矿成矿带和燕山台褶带钼矿成矿带。其侵入时间主要集中在110~190m.y.。既燕山期。区域内斑岩型及有关类型的钼矿床大致可分为花岗岩—流纹岩辉钼矿系列和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花岗岩—流纹岩系列岩体与钼矿间的成矿专属性最明显,其岩石化学特征为高硅((?) SiO_2>73%),富钾质( K_2O>5.4%, K_2O+Na_2O>8)、低钠Na_2O<3%),并具高Rb、低Sr、高F、Rb/Sr>1等特点;而花岗闪长岩系列岩体则与钼(铜)矿有关,其岩石化学特征与铜矿斑岩体相似;由于“华北地台”区花岗闪长岩系列所处大地构造环境与斑岩铜矿者不同,故只是形成极少数几个规模有限的斑岩型钼(铜)矿床。源岩浆形成深度相当于23~45km;岩体分异指数DI>80。与岩体上侵成岩和成矿作用相伴,一般产生强烈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钾质交代等蚀变;并出现萤石、黄玉、电气石等含F矿物。矿体一般与钾硅化带密切相关,多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矿化以单钼、钼(钨)或钼多金属建造为主,常出现W、Sn、Bi的独立矿物,有时可形成矿体。只有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中,铜矿化有时可富集为矿体。北方地区基地岩石厚度>40km,为一套含钼克拉克值1—n倍的中深度的片麻岩混合岩,以及作为盖层的元古界浅—中度变质岩;而与钼矿有关的小侵入体含钼量也较高(一般是克拉克值的n—n十倍)。岩体Sr~(87)/Sr~(86)0.7046~0.7100,平均为0.7072;δS~(34)为两组,一组小的正值为+0.24~+7.35‰,另一组较大的负值为-0.3~-15.9‰;δO~(18)+7.2~+9.0‰;稀土总量平均为192.95p.p.M.;∑Ce/∑Y平均为6.98,为稀稀土型,有一定的Eu负异常出现。以上所列数据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斑岩钼矿“成矿”侵入体的来源与斑岩铜矿者基本一致,均属壳幔型,或“Ⅰ”型。但通过混合参数计算锶的来源,结果表明:57~76%来源于下地幔,24~43%源自地壳。因此,本区燕山期“含矿”岩浆相对比较富钼。然而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具体环境不同,切割深度有别,从而源岩浆的壳源,幔源物质比份不一,所以在“地台”区南北两侧形成各具特色矿物组合的以斑岩型为主的钼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2.
已知典型矿床研究表明,斑岩钨矿床具以下基本特点:(1)成因上与特定的岩浆岩建造密切相关。(2)空间上受深断裂控制成群成带分布。(3)受含矿母岩浆制约具特定的蚀变类型组合及其分带规律。(4)常与Cu、Mo、Pb,Zn、Au、Ag等伴生成矿。形成斑岩钨矿床的所谓特定的岩浆岩建造,成因上属作者所划分的过渡型花岗岩类的花岗质潜火山杂岩;时代上集中于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构造演化阶段处于陈国达教授所划分的地洼发展阶段激烈期。杂岩体演化成矿是斑岩钨矿床形成的基本途径;其成矿岩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是岩浆充分分异演化的分异杂岩体。但随着杂岩体由早而晚岩性由基而酸的演化,壳质组分向岩浆晚期的逐渐聚集,斑岩钨矿床的形成总是与杂岩体既期高酸富碱富挥发分的壳质斑岩直接相关。所以,斑岩钨矿床既具与斑岩铜矿床相类似的成岩成矿机理,又具与斑岩铜矿床明显有别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前者是斑岩钨矿床赖以确立的依据;后者则决定了斑岩钨矿与斑岩铜矿不同的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上太古宙陆核地体共有三类,其中产出包括金在内的多种矿产,金矿类型虽共有四种,但“石英脉型”金矿床分布最广,在我国更具有重要意义。对该类型矿床的研究己经建立了多种形成模式,唯独高级变质组合地体中该类矿床的形成模式尚无成型的报导。陕西潼峪金矿属同生构造型金矿床,空间上严格受区域复背形控制,产于太华群上部层位中。成矿作用完成于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过程中:初期,原地槽的裂谷槽内堆积初始矿源层;早期,粘性变形一变质作用,物质活化迁移;中期,塑性变形—变质作用,矿床形成;晚期,脆性变形—叠加成矿,矿床出露。潼峪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分为三级:一级(区域主体复背形)控制矿田(带),二级(脆—韧性剪滑断裂),控制矿床,三级(石英脉体的破碎扩容带)控制矿体。矿床形成中物质的热—动力分异及其控矿作用具主导意义。依据实际资料建立了“变形—变质—成矿”的三段式矿床形成模式。该矿床形成模式稍加扩展,可运用于小秦岭其它“石英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斑岩铜(钼)矿床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矿化、矿体孕育在宏阔的热液蚀变岩内;矿化富集带、矿体同特定的热液蚀变(岩)带紧密依存。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笔者等对德兴斑岩铜矿床已初步确立了以斑岩体接触带为中心的内外带对称式蚀变分带轮廓,在矿床普勘工作中显示了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通过七十年代的进一步工作,从多方面探索,更加深化了对这一蚀变分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南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在西段的朱诺和吉如间百余千米范围内一直缺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碰撞伸展阶段斑岩活动的报道。论文对该区申扎—定结南北向构造中新发现的拿查和查布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两套斑岩的侵位结晶时代分别为13.82±0.25Ma(n=11,MSWD=1.7)和13.80±0.22 Ma(n=12,MSWD=0.43),与南冈底斯斑岩矿带中诸多矿床的成矿时代以及成矿斑岩时代一致,填补了该地区的空白,证实了后碰撞斑岩岩浆东西向的连续性。该地区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的矿床剥蚀程度不高,具有进一步开展寻找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工作的潜力。同时,斑岩中约40 Ma的变质和岩浆成因继承锆石核的发现暗示,在晚碰撞阶段南冈底斯也有过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6.
华尖金矿矿床特征成因及找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华尖金矿的一床地质特征。通过对矿体特征、矿化类型、矿石物质成分及其结构构造、金的赋存状态、富集规律、围岩蚀变等的研究,认为华关金矿是在富金的太古界斜长角门岩中,通过燕山早期的重熔岩浆作用使金富集定位成矿的,据此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金家庄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超基性岩体内的断裂带及超基性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的蚀变破碎带中。矿石类型以蚀变辉石岩型金矿石为主。主要矿石矿物为银金矿、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等。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溶液的碳同位素组成为δ~(13)C=-2.8‰~-7.6‰,硫同位素组成为δ~(34)S=+2‰。碳、硫均属于慢源型,主要来自超基性岩体。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显示出混合铅特征,主要由地幔铅与少量的下部地壳铅混合而成。说明金属铅及其它成矿元素主要由其赋矿围岩(超基性岩体)所提供。  相似文献   

8.
皖南东至—陉县一带分布的若干微细浸染型金矿,其含矿层位为震旦系与下古生界。矿体受层间破碎带和挤压性构造断裂控制。通过本区地层含金性研究和控制因素分析,探讨了本区内可能存在的矿源层及分布状况,并提出了江南古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和不同类型构选的控金作用。  相似文献   

9.
杏树台矿区层状硫化物矿床产于太古代变质岩系中,变质程度达绿帘角闪岩相,含矿岩系原岩为玄武岩及中基性火山成分的杂砂岩。通过变质岩构造分析,确定了含矿岩系层序及三期叠加褶皱。硫化物矿床产于块状斜长角闪岩与含铁硅质岩层的薄层互层带之间的固定层位内,矿石具与火山沉积同生和受变形变质的构造结构,变质热液对矿床的改造比较明显.富碱质流体伴随构造变形的出现是变质热液成矿作用的有利因素.硫化物矿床与含铁建造有明显的共生及过渡关系.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矿石的分带可能是在沉积形成的基础上,受变质热液局部改造的结果,铜矿体的形成主要是变质热液作用的产物。本区硫化物矿床与近火山相的加拿大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构造环境、矿体类型、金属组合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羊鸡山金矿床,是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发现的一个与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类有关的较为典型的爆破岩简型斑岩金矿床。成矿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次侵入所构成的分异杂岩体。岩浆隐蔽爆破作用发育为其成矿岩浆作用的突出特征;爆破角砾岩与石英闪长玢岩紧密伴生构成爆破岩筒,并严格控制着金矿的形成和矿体的空间分布。羊鸡山金矿床与斑岩铜矿床系列各类铜矿床空间上密切相伴,处于同一构造—岩浆成矿带。二者成岩成矿机理也十分相近。作者认为在已知斑岩铜矿成矿区(带)内寻找斑岩金矿床,是进一步扩大金矿找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条山地区为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之一。区内分布的铜矿类型主要有横岭关,铜矿峪、篦子沟三种类型。横岭关和篦子沟两种类型铜矿为沉积变质型,铜矿峪型铜矿为变质斑岩型。它们分别产于中下元古界不同时代地层中。中条山地区为一古岛弧区。实际资料表明,中条山地区产于不同时代地层中的铜矿具有成矿继承性。中条山地区各种类型铜矿都遭受变质作用影响。除对其原始矿床形态产状进行改造外,主要是后期变质热液活动,淬取矿床或含矿岩石中有用组分,在条件适宜的场合下形成脉状铜矿,使矿床变得更富。总之,中条山地区各种类型铜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与古岛弧区的发展演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动、沉积及变质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论文对中国钨矿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归纳和分析,结果显示:从成矿时代来看,燕山期是中国钨矿床最主要的成矿期,且绝大多数钨矿床的形成与岩浆岩相关,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具有同步性;从成矿作用过程来看,石英脉型与矽卡岩型钨矿床成矿作用均始于岩浆演化晚期经液态分异形成的浆液过渡态流体;从成矿流体特征来看,岩浆期后热液流体具有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从成矿流体来源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矽卡岩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体系中既有岩浆水,又有大气降水,而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作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大气降水仍存在较大争议;从成矿元素迁移及沉淀机制来看,钨在自然界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是∑WO42-,而引起钨的络合物发生分解、沉淀的主要原因有流体混合作用、流体不混溶作用、流体体系温度降低、水岩反应、富钙斜长石的蚀变分解等。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个旧铜矿原来是一个矽卡岩型铜矿。在深入开展对矿床赋存规律及矿床成因的研究中发现:在燕山期花岗岩边缘凹陷部位,海拔标高1900米坑道浅兰色的滴水中有活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存在。另外,在矿区地下水位标高1600米(变化范围为上下50米左右)以上的1880米剥蚀阶地地段上原生硫化矿矿床的上部又碰到了一种黑色、红褐色局部富集的高品位铜矿矿石,其规模虽然不大,但铜品位却高出矿体平均值13—34倍,不经选矿即可直接冶炼。这类矿床的发现,在经济、地质理论上,特别是其中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矿床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海沟矿床是一个大型金矿床。含金石英脉分布于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体中,金属矿物的研究表明,矿物以自然金、硫化物(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为主,伴有少量铀矿物(晶质铀矿、沥青铀矿)及碲化物(碲铅矿、碲金矿)。主要的矿物组合为自然金—石英、自然金—硫化物、石英—方解石,它们分别代表不同成矿阶段,金的最大富集发生于自然金一硫化物阶段,金属矿物的某些特征为矿床成因提供了重要信息,它表明矿床成因上不仅与燕山朔岩浆活动有关,而且也与构造—变质期形成的矿源层有关。  相似文献   

15.
白乃庙铜金矿田经历了复杂的多期次成矿作用,通过对白乃庙铜(钼金)矿床南北矿带及赋存在不同构造中的金矿床(点)的详细观察分析和对比研究,阐述了铜矿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变质热液-岩浆热液-晚期变质热液等的多期成矿作用叠加,南北矿带叠加强度不一致,铸成了两矿带地质特征上的差异;不同构造中的金矿脉是不同期成矿作用的产物。赋存于白乃庙主干及其派生断裂或裂隙中的石英脉是燕山期大气降水热液作用所致,而韧性剪切带、片理化带及其附近构造中的石英脉则是海西期末的变质热液(其中混有一定量的岩浆水)矿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丰宁窄岭金矿,可以区分3幕Ⅰ级韧性剪切带,1幕Ⅱ级脆韧性剪切带和1幕Ⅲ级脆性剪切带。伴随不同的剪切变形变质作用,分别有花岗岩(红旗菅子群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变闪长岩)→正长斑岩→含金石英脉的侵位。而金矿则是这种多期多阶段构造—岩浆复杂演化使金逐步富集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7.
石门湾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东北边缘三级构造单元拗皱带内,属羌笛—扬子地层大区(Ⅲ)秦岭—大别山地层区(Ⅲ1)大巴山分区(Ⅲ12)之紫阳—平利地层小区(Ⅲ11-2)。通过对石门湾铅锌矿床的详查,简明介绍了勘查区的地层、构造、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并圈定出6条铅锌矿(化)体且明确了矿体展布特征。在对矿床中主要矿体中矿石进行多项化学分析,不同矿段矿石基本分析,光谱半定量全分析等的基础上,认为矿石质量较优,矿石类型以硫化物矿石为主。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控矿条件并认为该矿床属热水沉积-后期改造层控类型,成矿温度属中低温。认为石门湾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并为矿区外围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北部燕山地区斑岩型铜铝矿床的勘查、研究已有许多珍贵成果。探讨燕山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尤其是斑岩型铜矿床的远景,涉及对区内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以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一些基础地质问题的全面分析和正确辩识。一河北省境内“燕山地区”概属中朝准地台近北缘的“燕山台褶带”的一个部段,在省境内范围有限,但却是省内内生金属矿床的重要成矿地带。变质程度较深、构造复杂、厚达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黄铁矿、方锡矿、闪锌矿、自然金、黝铜矿及石英的标型特征的研究,认为下营坊金多金属矿床具有次火山热液(斑岩型)矿床的产出特征、属中低温热液型。石英的热发光曲线具两个高峰值,黄铁矿富硫贫铁及与Au呈正相关性,指示成矿流体fs2大,有利于Au迁移富集,可形成大型矿床。黄铁矿晶体形态分布规律及P型黄铁矿的α值等值线图与上金下铜的化探异常相吻合,指示深部具有找铜的前景,按黄铁矿晶形对称分带规律指示,0线以东的石英砂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中仍有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初次提出:地壳结构,俯冲速度、岛弧区火山岩特征和矿床特征及弧后区特征等五个方面是古生代板块与中新生代板块俯冲带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古生代古秦岭海洋板块向中朝大陆板块俯冲,丹风古岛弧区地壳厚度为22.5km,消减带的深度为166km,板块的闭合速度为4.2cm/a,在古岛弧区产有一套钙碱性的火山岩和斑岩铜钼矿床,弧后区较大,局部已有洋壳形成,为具一定规模的边缘海盆地,为低应力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