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城是依地形修筑的防御工程,是人文遗迹的代表,地形地貌为代表的地质遗迹则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构建“长城-地质”旅游带有助于在保护长城和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实现当地旅游经济的绿色可持续旅游发展,助力旅游扶贫。文章统计阐述了太行山河北段长城遗迹和地质遗迹数量、特点及分布特征,综合太行山高速及其它交通、区位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将太行山河北段“长城-地质”旅游划分为5个重点发展区,并根据其重要性划分为三个发展层次。  相似文献   

2.
长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龙之精神。从伏羲先天八卦来看,长城居人位。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大智慧,蕴藏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长城是诸多民族在博弈中求和解促和平的象征,解开长城之扣,缔结长城之和,规划长城经济带,大益自然而生。长城从东至西横贯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对万里长城沿线的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经济带规划具有战略意义。长城经济带规划要以长城带生态共生为基础,坚持绿色发展,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龙头带动效应,从东至西按照梯度推动理论,高度重视长城经济带东部腾飞、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整合,挖掘长城精神,传承长城文化,发展全域旅游,推进长城带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域旅游是支撑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旅游产业化开发力度较弱和旅游从业者质量等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展开系统分析。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提出了"一体、两翼、三链条"的新郑市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并就该路径的实现提出若干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青藏铁路旅游带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充分利用青藏铁路有效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合理开发青藏铁路旅游带,打造世界屋脊旅游品牌,对拉动青藏区域旅游和地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对青藏高原旅游带的开发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构架了青藏铁路旅游带“点—轴”系统开发模式,重点提出了青藏铁路旅游带开发的六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升级的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加速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6.
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根据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探讨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总结陕州地坑院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明确全域旅游重要意义。结合现如今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现状,提出了创新开发与管理模式、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价值、树立民俗旅游观念、拓宽民俗技艺弘扬渠道、加强全域旅游宣传五点建议,促使全域旅游、民俗文化深入结合,旨在开发独具地域特色的全域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灵活、专业化生产、社会文化等特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所在。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实力较弱,空间发展不平衡,集群中旅游企业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尚未形成,集群中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应选择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从旅游产业集群化、融合北、生态化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整合大都市圈的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9.
旅游交通与旅游资源相匹配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的重要基础。以旅游中心地理论和旅游点—轴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础,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法和交通通达指数法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及旅游景区通达性进行测算,认为旅游资源分布趋于聚集性状态,旅游交通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格局,旅游外部交通较为发达,区域交通发展滞后,旅游景区通达性较差。提出环京津地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四种类型:太行山区旅游链模式;张家口-承德基地型旅游模式;承德—秦皇岛—唐山区域游览型旅游模式;白洋淀、衡水湖和吴桥杂技大世界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建设环京津旅游交通大环线和三级旅游中心地,为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式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契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在以往的乡村旅游实践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会因为政策管理、产业规划、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等制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此,文章借助共生理论构建协同一体化的“乡村全域旅游共生体”系统,从共生组织构建、全域规划共谋、业态共融发展以及利益长效共享等方面入手,打造乡村全域旅游的“全新样板”。  相似文献   

11.
在全域旅游时代,景区酒店要摒弃狭隘的、小格局的本位意识,树立全域"酒店+"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发展理念。共同把全域酒店的市场蛋糕做精、做大、做强,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共建共享、全域多赢的战略目标。本文从全域旅游概念界定入手,归纳全域旅游的基本特征,分析景区酒店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而探讨景区酒店在全域旅游时代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形成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旅游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企业间的竞争,而更多地表现为旅游产业系统间的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强我国旅游业的竞争能力、实现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对产业集群形成模式、集聚结构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指出我国旅游业应在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的模式下积极培育"龙头 网络"式的旅游企业集群,以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智慧旅游使旅游产业融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旅游业真正走向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标志。淮安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在功能目标、实施手段上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期待提升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振兴战略实施和全域旅游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从体制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5.
全域旅游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全要素、全产业、全部门、全时空的全方位联动,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山西省平遥县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通过实施"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可以提升城镇就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景区泛化等新型时代背景下,全域旅游战略为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阐述了全域旅游的内涵,指出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在功能提升、要素整合、产业融合、时空拓展、区域联动等方面提出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宜游"这一目标,义乌市应大力推进全市旅游产业由"购物与会展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具体路径有:深挖义乌特色文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留住美丽乡愁;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唤醒城市记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全域文明程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点—轴”理论的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海洋产业布局主体的涉海企业在空间选址上有向中心一"点"集聚的动能.通过对我国海洋产业集中系数指标的研究,得出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具有较高的集中系数,对其它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不同的海洋产业,其布局总是多少表现为一定的区住指向,如以港口及滨海公路、铁路、海洋运输等为交通主干线的交汇点.基于此提出依托沿海三大港口群及所在区域中心城市为"点",以海洋运输、临海产业带为"轴"线的我国海洋产业"三点群两轴线"的空间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19.
“点——轴系统”理论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历史古道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以云南省茶马古道为倒,在分析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沿线旅游中心地的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云南省茶马古道旅游发展的点——轴开发结构,力求优化其旅游空间结构,实现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北京冬奥会背景下重点打造的经济带,深入研究其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商注册数据、文本挖掘和调研访谈内容,分析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产业融合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布局均呈现点状、面状和带状的空间特征,资源禀赋、交通设施、经济发展是影响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的集聚优势和专业化程度在张家口市的10个区县表现突出,北京市文化产业的集聚规模和专业发展优于张家口市的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性显著;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的原因包括区域融合障碍、市场融合障碍、部门诉求差异、资源分布差异、思想认识不足以及支撑体系落后,未来应重点提升理念认识、优化产业选择、完善支撑体系、创新融合模式,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