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户的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文章通过研究农户兼业化程度对不同类型农业保险偏好的影响,为针对性推广农业保险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以湖北、湖南、河南3省粮食主产区的732份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分析农户兼业化程度对保险种类偏好的影响,讨论种植规模在务农收入占比和保险种类选择之间的调节效应,以是否有固定非农工作将农户分为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 (1)务农收入占比高的农户偏好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务农收入占比低的农户更喜欢新型指数保险。(2)兼业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大规模农户比小规模农户更愿意保成本、保产量。(3)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保险偏好存在差异,有固定非农工作的兼业农户比没有固定工作的兼业农户更愿意选择新型指数保险。结论 有必要在务农收入占比高、种植规模大、没有固定非农收入的农户中推广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在务农收入占比低、种植规模小、有固定非农收入的农户中推广新型指数保险。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规模种植农户非农兼业的行为普遍存在,那么其非农兼业是否降低了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基于湖南省7个县市共418户微观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外出兼业对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非农兼业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农户兼业仍然有利于正向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外出农户兼业收入越高,或兼业地区离其农村家庭越近,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影响机制时发现,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可通过加入互助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流转耕地地块集中化生产和农场化经营来影响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对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农户耕地流转面积应保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否则过犹不及,而家庭最优耕地总面积处于100~200亩之间;此外,年轻农户选择外出兼业,或者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其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也越大;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时,如果有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将不利于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三人及以上则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规模种植农户非农兼业的行为普遍存在,那么其非农兼业是否降低了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基于湖南省7个县市共418户微观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外出兼业对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非农兼业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农户兼业仍然有利于正向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外出农户兼业收入越高,或兼业地区离其农村家庭越近,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影响机制时发现,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可通过加入互助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流转耕地地块集中化生产和农场化经营来影响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对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农户耕地流转面积应保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否则过犹不及,而家庭最优耕地总面积处于100~200亩之间;此外,年轻农户选择外出兼业,或者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其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也越大;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时,如果有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将不利于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三人及以上则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规范养殖户生产行为是从源头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浙江省342户池塘养殖户的入户调查数据,采用最优—最劣选择实验法,建立序次优劣混合Logit模型分析养殖户对不同绿色健康养殖方式及其支持措施的偏好,并探究偏好的异质性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对四种绿色健康养殖方式的接受意愿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使用配合饲料、减少药物使用、实施低密度养殖和开展尾水处理,其中养殖户对开展尾水处理的负偏好最为明显。在支持措施方面,养殖户对技术指导的偏好高于养殖保险,但二者间的偏好程度差距随着最劣选择的介入显著缩小。偏好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小和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采纳减量施药的意愿越强,养殖收入占比越低、养殖面积越大以及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参与尾水处理的意愿越强,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少、养殖规模越大、养殖经验越少和风险偏好越小的养殖户对养殖保险的偏好越强。  相似文献   

5.
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户兼业越来越普遍,兼业程度越来越高。但随着农户兼业程度的提高,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发生了相应改变,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态度、行为方式、技术偏好、投资力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差异,探索促进农业新技术采用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保护的政策目标是否符合农民偏好,进而是否能够提高其效用水平,是农民生态保护参与行为的关键。本文基于重庆十区县34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选择实验法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对不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目标的偏好及其生态保护参与行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态保护的各项主要政策目标纳入保护方案后均能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参与效用,进而促进农民选择参与保护方案,农民具有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农民的生态保护参与行为还显著受到其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环境风险感知、风险偏好程度、耕种规模、人均年收入、非农劳动力比例、是否参加合作社和离最近乡镇距离等个人和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农民对不同政策目标的偏好程度差异较大,偏好程度最高的是改善水体质量,其次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改善土壤肥力,偏好程度较低的是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农民对改善水体质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具有异质性偏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农户合作生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小农户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方法]首先分类分层确定样本县、样本村,随机分类确定样本户,然后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农户数据,并利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模型对农户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1)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种植结构单一,非农收入比重高,农业兼业化严重;(1)描述性分析表明,土地规模、人均农业纯收入、农机、农业社会化服务、县域经济、土地转出意愿对农户合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口数量、非农收入对农户合作生产影响为负;(2)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对农户合作生产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非农收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支出和土地转出意愿。[结论]小农户合作生产意愿一般,农业社会化服务支出、土地转出意愿对小农户合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对农户合作生产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陕西省324户农户的实际调查数据,对样本农户的信贷需求和融资选择偏好进行分析,并运用多项logit模型估计影响农户融资选择偏好的因素,以及不同信贷偏好类型之间的相对风险比(RRR)。结果表明,64.51%的样本农户具有贷款需求,且生活性贷款需求高于生产性贷款需求;农户贷款选择顺序第一位是亲朋好友,其次是信用社和银行。贷款经历对所有选择偏好都有显著影响;总收入越高、农业收入比例越高,农户更偏好于选择正规机构;外出务工劳动力越多、固定资产价值越高,越偏好于选择非正规渠道;购买保险数量对非正规渠道融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15年陕西、山东、河南、宁夏和内蒙古五省1570户农户和100个村庄的数据,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利用Tobit模型,选择经济异质性、退出选择、社会异质性和性别四个维度来表征异质性,考虑农户和村庄两个层面,实证分析异质性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水平较低,经济异质性中,农业收入和小农水供水量的增加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村庄层面的姓氏异质性和是否成立农户用水者协会以及农户层面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是影响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三个重要社会异质性因素;而退出选择对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影响较为复杂,取决于退出选择和集体行动的具体特征;性别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15年陕西、山东、河南、宁夏和内蒙古五省1570户农户和100个村庄的数据,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利用Tobit模型,选择经济异质性、退出选择、社会异质性和性别四个维度来表征异质性,考虑农户和村庄两个层面,实证分析异质性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水平较低,经济异质性中,农业收入和小农水供水量的增加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村庄层面的姓氏异质性和是否成立农户用水者协会以及农户层面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是影响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三个重要社会异质性因素;而退出选择对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影响较为复杂,取决于退出选择和集体行动的具体特征;性别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户意愿的睢宁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确定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方案,为中国开展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典型调研、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基础条件差、生活不方便是农户提出农村居民点整治要求的出发点。(2)现状条件越差的村庄,农户的整治意愿越强,更希望集中居住,并愿意为本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3)家庭人口规模、农户建房自有资金、对国家政策的认知是影响农户建房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对国家政策的认知、家庭年收入是影响村庄建设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和家庭年收入是影响集中搬迁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农户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具有自身的需求,整治工作应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农民增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肺炎疫情将从多个渠道、多重方式对今年农民增收带来严重冲击,其中对工资性收入影响尤为突出。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对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冲击严重,通过全球供应链影响我国产业经营和农民就业,今年后期农民持续增收挑战巨大。本文认为必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线作战;加快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加大创新创业支持,恢复和稳定农民就业增收;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提升风险治理能力,稳住和促进农业经营增收;加强国际疫情研判,抓紧做好防范应对,稳住农民增收基础。要对标问题、攻坚克难、系统发力,通过一揽子政策助力农民持续增收,力争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农户有效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和地方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对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为正;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地块面积以及地块数量等4个因素中仅有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表现出对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参与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农村是否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和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程度等因素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个因素均以1%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说明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能有效促进农户参与规划设计阶段的程度.[结论]农户参与农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与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村庄是否成立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是否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生产托管作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户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农户福利变化及差异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农户参与的诱因及福祉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托管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陕西省关中地区1 169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文章通过熵值法对农户的主客观福祉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参与全程托管的诱因及对其福祉效应的影响。[结果](1)农业全程托管对农户的主客观福祉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仅在收入与物质需求、选择与行动自由两个维度上增进农户的客观福祉,也有助于农户主观福祉中“三生空间”满意度的提升。(2)全程托管的福祉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对老龄化程度高、经营规模0.67hm2(10亩)以下及粮食作物种植的农户和家庭福祉效应的提升效果较佳。(3)农户全程托管是其理性决策的结果,个人及家庭特征、农业经营特征及组织支持等是农户全程托管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继续加大农业生产托管的推广普及,扩大全程托管覆盖面。结合农户特征,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支持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脱贫攻坚视域中,农民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是农村地区反贫困合意、有效的组织化形态,对农民合作社减贫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2018年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4省7县1 393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增收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 农民合作社可以有效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参加农民合作社可以使农户家庭总收入平均提高38.04%;农民合作社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非贫困农户、低学历农户的增收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户主受教育年限、是否建档立卡、土地面积、村里面是否有农民合作社、人情往来支出对数、政府补贴津贴对数、是否参加专业培训等7个因素均提高了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而户主年龄、学生数量、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等3个因素会降低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结论 据此,应继续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意愿,强化农民合作社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注重扶贫资源对于贫困农户获得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选取自然情况整治满意度、社会情况整治满意度和经济情况整治满意度3个方面12个满意度指标,对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进行绩效评价,对其整治满意度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以及规律研究。[方法]文章基于成都市17个典型村庄419户农户问卷调查,采用CSI评价法,从农户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总体绩效评价值为4.03,处于"优秀"水平等级;满意度指标绩效评价显示,目前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中,农田设施建设和村庄产业发展情况满意度程度最高,道路质量和生态环境满意度程度最低,在整治过程中,未有效处理好发展与生态和谐问题;农户特征差异对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绩效评价有一定影响。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年收入不同,农户对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绩效评价存在主观认识差异,且具有一定的规律。[结论]通过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村庄空心化程度明显降低,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地区经济结构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村庄综合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nsiders how farm households in Grampians, an upland area of Scotland, are adapting to chang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essures. Most farms in the area are family farms, and such farm households are being exhorted to diversify their sources of income and to reduce their reliance on agriculture. Based on surveys in 1988 and 1989, this study finds, to the contrary, that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farmers has been reducing reliance on agricultural sources of income, and few anticipate a declining share of their household income to come from farming. Most farmers are loathe to undertake ancillary non-agricultural occupations because of the lower status implied; and farmers in the study area are found to have a very poor understanding of the broad policy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y produce. The paper also confirms the finding of other studies that off-farm employment of household members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farm household income; and the nature of such pluriactivity and of pluriactive farm households in the area is reviewed.  相似文献   

18.
Contractual agreements between smallholder farmers and agribusiness companies have gained in importance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le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effects of contracting in the small farm sector were analyzed in many previous studies, labor market and employment effects are not yet well understood. Thi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gap, especiall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ontinued population growth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wo types of contractual agreements between large international processing companies and smallholder farmers on agricultural labor use, household labor allocation, and hired labor demand in Ghana's palm oil sector. We use cross‐sectional survey data and a willingness‐to‐pay approach to control for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between farmers with and without contracts. We find that agricultural labor intensity is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rough the contracts, because contracting in Ghan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doption of labor‐saving procedures and technologies. Simple marketing contracts lead to reallocation of the saved household labor to off‐farm employment, whereas resource‐providing contracts lead to a stronger reallocation of labor within the farming enterprise. Household labor is more affected by labor savings than hired labor.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应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比分析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强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精准扶贫效用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林业生产经营技能、退耕补偿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不存在显著的贫困尺度差异;第二,亲戚中是否有乡(村)干部、同村人的退耕效果、退耕风险感知、退耕预期收入等对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规范并强化乡(村)干部的引导作用,建立退耕还林的典型经验推介机制,提升退耕农户的林业生产能力与非农就业技能,以切实增强工程区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有效凸显退耕还林工程的扶贫减贫效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内农民对农业依赖程度,直观反映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可通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加快促进乡村振兴。[方法]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贾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农业依存度模型,从农户微观视角计算了2014年、2017年小流域各区域农业依存度,对小流域内农业依存度差异性及其指标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1)贾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农业依存度近年来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小流域农业依存度由2014年的29.33%下降至2017年的28.79%;(2)小流域上、下游农业依存度区位差异明显,越靠近下游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的村庄,其农业依存度越大。[结论]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通过近自然生态工法结合坡面整治措施进行坡耕地治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效能,对于缓解农村人地矛盾,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利用不充分并促进农民增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