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香港作家陈冠中对城市很敏感。他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北生活过6年,现在长居北京。他每到一个新城市都能产生观察香港的新视角。梁文道说,陈冠中开启了一代香港人集体反思的精神运动。C_E:在《我这一代香港人》开篇你反思了这一代港人的成就与失误,在你看来,最大的成就和失误是什么?这代人经历了香港盛世,如今步入中年,状态如何?陈冠中:在1949年后出生的一代香港人,跟大陆和台湾的同龄人有着不尽相同的成长经验,主要是因为所处之地  相似文献   

3.
新工业文明     
谢泽锋  梁海松  孟杰 《英才》2015,(1):98-101
在高谈互联网思维的时代,号召反思"工业精神"的呼声渐起。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思维的鼎盛时期,那么2014年则是互联网思维的反思年。"互联网思维"与"工业精神",最后是走向融合还是更加对抗?哪种思维会在未来的商业生态中占据主流?在当前互联网大热的背景下,是否应重新重视工业的力量?面对新经济浪潮的冲击,工业企业应如何进化,传统企业的DNA应如何重新解构?  相似文献   

4.
贾鼎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123-124,153
谈到学术精神,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应该是两个词"反思"和"批判"。那我们反思的是什么,批判的又应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反思"的客体应该是这个学科中外来知识,即这种知识存在的假设可能与受体的基本假设不同。"批判"的客体应该是这个学科原来已有的知识的一种审视,即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本学科原有的学术成果。当"反思"和"批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思辨。公共行政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意识形态的影响,使我们在原有形态下看不到西方的研究范式。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开放程度的加快,公共行政学经历了一个矫枉过正的历程。在当前的研究视域下,我们的学者缺乏一种对于西方已有的学术知识的批判和反思,呈现出一种遵循西方研究话语的特征,看不到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不能在西方的话语理论中建构,而要在中国现实中成长。  相似文献   

5.
继卫生改革和教育产业化问题遭到全社会一片指责之后,现在购房难问题也遭遇同样境况。中国怎么了?卫生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和住房产业化出了什么问题?抛开卫生和教育不谈,其实这三个问题的实质上是一样的,购房难首先难在政府过早、过于彻底地退出住宅领域,把全社会住宅推向市场。中国问题也恰恰就出现在这里:对于市场过度的路径依赖。要走出这种对于市场的过度依赖,中国必须反思自己的发展哲学。JaredBernstein的新作《同舟共济—公平经济共识》反思了美国近230年的历史及其在经济技术不断进步前提下的日益突出社会问题,也许能够对我们产生…  相似文献   

6.
张卫国 《河北企业》2013,(11):16-17
<正>企业生存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生产产品来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还是由企业创造产品来引领顾客?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德鲁克曾提出过"创造顾客学说",认为顾客是第一位的,而当今苹果公司的崛起不禁让我们反思,似乎产品的重要性超过了顾客。一、"创造顾客学说"德鲁克在1973年的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对企业的生存目的作了定义,从而提出了"创造顾客学说"。他认  相似文献   

7.
胡湘 《活力》2005,(5):156-157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183;J&#183;P0sner.1998)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林崇德教授也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界兴起,并逐渐影响到世界范围的教师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怎样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非典这一外来突发事件的冲击也是旅游产业进步和升级的契机。 我们需要反思,当业务恢复的时候,是否还重走老路? 病在腠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9.
五彩布     
我们能够在一个传统行业中做出不“传统”的业绩吗? 我前几天去华润轻纺在内地的几家纺织企业,觉得我们很多事回过头来看都很有意义,有实践意义,也有理论意义。我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哲学的书,不论什么学派,都用很大篇幅来讲认识论,讲人是如何理解他周围的事情的,现在来看我们自己,做过、思考过的事,才知道这个认识过程、反思过程,因为它来自于自身,是很有意义的。它带给我们的益处很大,  相似文献   

10.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开始重新反思过去薪酬制度的功与过,形成了"老话题,新思考"的局面.主要的思考涉及以下几点: 第一,为什么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员工不能跟企业共担风险?为什么一定要把工资当中的固定部分定得很高? (随着历史的积累,这个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人工成本是不是有可能变得更加有激励性,能够让员工和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共同去承担风险.  相似文献   

11.
对非典的影响要全面评估 “非典”快要过去了,人们都在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我也在反思。反思形成的第一个观点是,对“非典”的影响要全面评估。 “非典”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是“老天爷”对人类的惩罚。惩罚什么?惩罚短期行为,过度开采,不重视环境保护;惩罚大吃大喝,杀害无辜生  相似文献   

12.
虽然最近德隆、格林科尔等并购整合者以悲剧的方式收场,但中国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并购依旧在前赴后继地进行着,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会是最后的赢家。本文要探讨的是一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企业经营者是应该关注资产经营效率还是资本经营项下的效率? 本文作者黄铁鹰先生在担任华润创业总经理期间,曾先后主持过13个企业的并购,总收购金额15亿美元。希望黄先生的亲身经历和反思能给中田的企业界带来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危中没有机     
从今天的各种迹象看,危机似乎已经过去.在经济开始复苏的时候,人们在弹额相庆并讨论后危机时代如何发展的同时,恐怕最应该反思的是这样两个问题:是什么让企业走出这场灾难?该怎样面对下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4.
在欣喜之余,本土企业家是否充分体会到了其中的责任与压力? “自主创新”终于超越科技层面上升为中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战略,对企业界来讲,这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最重要的事情了。“自主”二字好沉重,在欣喜之余,本土企业家是否充分体会到了其中的责任与压力? “自主”二字,来之不易。过去几年中,本土企业界曾经为它的诞生做过许多反思、许多呼吁和许多努力。在加入WTO后的几年里,本土企业的疆域和眼界都大大扩展了。站在全球竞争的格局重新看待自己和本土市场,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逐渐感受到了20多年单向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而形成的“非国民待遇”,也看到了在全球分工下一味走低成本路线只看重GDP和销售额的巨大局限。于是,大约从2003年开始,我们看到企业界不断反思和呼吁  相似文献   

15.
可贵的执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 《企业天地》2003,(6):18-19
中国企业最缺的是什么?是开拓精神?是好的思路?不。是执行力!什么是执行力?就是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上下一致、全力以赴地做事。为此,我们提出罗精神,意在使我们更深入地反思,同时更准确地切入。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蔓延的时刻,全球的企业界都在思考危机下的救命稻草在哪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只有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才想起变革和反思,而在风和日丽的光景下我们却总是歌舞升平?令我们感到忧虑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我们对危机一直缺乏准备,经济危机只是暴露了我们思考的苍白.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毛主席曾对来访的黄炎培说过:我们党能够跳出兴盛——衰亡的周期率,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接受监督。   然近年来,无论是报刊披露还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实事,都毫不留情地点明了一个真理:“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政府或企业的“一把手”因为没有人能够监督他们,制约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少人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为党和人民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我们为他们惋惜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他们为什么走上了这条道路呢 ?在他们犯罪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还有我们…  相似文献   

18.
王巍 《中国企业家》2005,(10):112-113
何以经验丰富的老庄竟然倒在如此初级的训练活动中?难道不应反思我们长期忽略的登山救援系统的缺失与落后吗?  相似文献   

19.
马胜利:成也承包,败也承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胜利搞承包“一马当先”。承包制从此在全国“万马奔腾“,被免职后的马胜利反思过自己的10大失误。总结过承包制的4大局限。“今天办私企才算是真正松绑!”  相似文献   

20.
张苏君 《人力资源》2012,(10):72-74
面对人才异动、管理难题,我们在分析甚至抱怨员工个人职业素养缺失的同时,是否也在反思自己庸庸碌碌、停滞不前的症结何在?综观那些驰骋职场游刃有余者,追本溯源,皆因苦练内功所致,故能通诸派之理、使各家之招。相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乃"内功心法",内功深厚,招数则可化腐朽为神奇。笔者多年职场沉浮,现有些许心得仅抛砖引玉,若同行偶有所借鉴,更是幸事。职业素养之症结所在1.职业土壤缺失企业如走马灯似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为何却遭遇旋风辞职?大批新员工加入企业,未过"蜜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