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9.7%,这个速度主要是投资带来的,而这个投资的钱哪里来的?是储蓄.高储蓄率必然有高投资率.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储蓄比例高,经济增速也就快.  相似文献   

2.
张燕 《福建金融》2012,(1):33-35
我国的投资率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偏高,由此引发了对中国今后经济增长方式之争。本文认为必须结合国情,客观地看待中国的高投资率:一是国别实证分析表明,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比较,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偏离并不大,投资率下降常常与经济增长率回落相伴;二是中国现行统计制度以及相关指标数据尚不完善,存在投资率被"高估"、消费率被"低估"的问题;三是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特点,投资率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高投资率现状,指出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高的预期投资回报是我国高投资率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当前我国高投资率具有客观合理性,并将在中长期内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4.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苇要源泉.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必须有高储蓄率的支撑.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高储蓄率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6.
近来,"非典"的传播,过多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处于莫名的或轻或重的恐慌中,以致忽视了一条好消息,而处于恐慌之中的人们是需要好消息的.  相似文献   

7.
摘自刘煜辉博客我们可以捋出这样的一股经济活动的线索:投资-要素分配(初次和二次)-形成部门收入-消费-最后剩下的才是储蓄-投资和净出口(储蓄是要花掉的)。  相似文献   

8.
乔虹  宋宇 《新疆金融》2010,(1):17-35
<正>一、中国的储蓄率和全球经济重达平衡中国的高储蓄率一直支撑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储蓄在中国是一种美德。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耕三余一"的习惯,以备灾年之需。这一勤俭储蓄的传统似乎在最近20年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的总储蓄率已经升至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高储蓄率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为资本存量的快速积累提供资金,避免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美国国会研究报告对美国贸易赤字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的详细梳理分析,发现所谓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美国出现较大贸易逆差,影响美国就业的说法并无理论依据,更没有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证据。国会研究部门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两国之间的储蓄率存在较大落差,造成中国资本流向美国,出现贸易逆差只是表现形式,中国改变汇率安排对美国减少贸易赤字没有帮助。作者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凸显中国国力的强盛,对美国主导的战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产生了冲击,展现了未来中国的大国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悠久的农耕传统与强烈的灾荒记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传统,使勤劳节俭的品德贯穿到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之中,并被保留、传承,成为一种民族性格.在灾害频发的农业社会,储蓄是农民对付灾荒的基本手段,灾荒与饥饿的记忆,强化了中国人储存粮食与财富的欲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耕传统的不断弱化,灾荒记忆日益淡薄,新一代中国人的消费理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重消费、轻储蓄的倾向已经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中国储蓄率之谜”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户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研究认为,储蓄率具有一个滞后效应,即本期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上一期储蓄率影响。家庭中子女数与储蓄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成本的增加则会对储蓄率产生一个负向影响。此外,工资增长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上升,而人均资本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赵刘杰  马众 《时代金融》2016,(6):139-1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民储蓄率和储蓄额也在不断增加,高储蓄支持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告诉发展,但储蓄率过高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居民高储蓄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出化解居民高储蓄率的对策,对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少子化”并没有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从而释放家庭消费,本文通过引入效用利他因子构建的扩展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理论解析,并运用2013、2015、2017年CHFS的家户面板跟踪数据对这种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有“挤入效应”。(2)“少子化”对家庭储蓄率的“挤入效应”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差异,在农村“少子化”的储蓄“挤入”弹性要高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会加剧这种差距;“少子化”使得性别为男性的户主和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户主更倾向于储蓄,女性户主和退休后的户主则表现得不明显。(3)“少子化”对低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挤入效应”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4)通过动态数值模拟发现,面对少儿抚养比的正向冲击,低少儿抚养比的家庭边际储蓄递减能力高于高少儿抚养比家庭。本文认为“少子化”提高了教育、医疗支出的储蓄替代效应,高储蓄率的发生不能忽视“少子化”的贡献,应继续优化、调整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前三季度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经济运行质量迅速提高,国民经济在稳定增长中呈现转暖趋向,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二季度同比增长8.3%,三季度同比增长8.2%,全年超过8%的增长速度指日可待。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可能结束连续几年增速下滑的态势而出现明显的好转。  相似文献   

15.
高储蓄率之上的中国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是因为储蓄率较高,我国经济才得以长期保持高投资和高出口。也正是由于高投资和高出口与高储蓄相互适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得以顺利展开,并且在总体物价水平没有较大上涨的条件下,创造了连续多年高增长的奇迹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显现,我国GDP增幅逐渐走低。2008年四个季度GDP的增幅分别为10.6%、10.1%、9.9%和9.0%。2009年GDP增幅逐渐走高,前三个季度GDP分别增长6.1%、7.9%和8.9%。这是由于中央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经黎静 《理财》2001,(11):41-42
2001年9月11日当地时间8点58分和9点15分,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两架商用飞机先后撞向纽约世贸大楼,顷刻间烟尘弥漫,这两座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子摩天大楼被夷为平地。与此同时,华盛顿五角大楼、国会山、匹兹堡……也纷纷发生爆炸。整个美国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本土所遭受的最严重的攻击,导致近5000人失踪,财产损失上千亿美元。“9·11”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占全球经济总量近三分之一的美国经济受到打击,应该说全球没有赢家。但具体反映到中国经济,却面临着机遇与压力共…  相似文献   

18.
“十五”时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资金达1.13万亿元,5年年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9.
韩英彤 《中国外汇》2010,(18):38-40
国际掉期和衍生工具协会(ISDA)作为一家全球性专业协会,代表着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从业者,涵盖所有资产种类(利率、货币、大宗商品与能源、信用与股权)的掉期及期权。  相似文献   

20.
论文着重阐述了"十二五"时期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增速三大宏观形势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带来的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