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复苏始终保持韧性,已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但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各领域复苏进度亦不均衡.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多变,外需面临的不确定性正逐渐增大.稳住国内总需求,已成为我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切实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来自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多重挑战。从国际上看,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政治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和降低碳排放的国际义务争议等,不仅可能延缓我国借助外需加快出口复苏并提升经济增速的步伐,而且可能出现更多涉及国际贸  相似文献   

3.
《国际融资》2016,(3):16-18
2015年四季度,全球经济增势依然疲软,亮点乏善可陈.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受到内需的支持,整体表现相对稳健——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受益于私人消费的稳定增长,日本经济则在资本支出改善的带动下避免了再度陷入技术性衰退的困境;下行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外需低迷导致出口对发达经济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受限.  相似文献   

4.
方明 《国际金融》2009,(8):17-23
在中国需求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有好转的迹象,美国经济可能在第三季度开始温和复苏,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过热的压力。政策转变时机或许就在外需恢复之际,政策的微调已经非常迫切。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刚性,对新开工项目的适度调控非常迫切;考虑到未来内需和外需的均衡,也有必要适度控制投资。  相似文献   

5.
蔡金荣 《新金融》2009,(9):15-20
2009年以来,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协调配合下,内需取代外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宏观经济初步实现触底回升.下一阶段,为了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需要特别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风险,宏观调控的重心应从危机应对逐渐转向可持续的经济复苏,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2012年12月开始,日本经济持续温和复苏,主要原因包括全球经济持续改善、内需和外需均呈扩大态势、企业形势好转以及地区性增长点出现。然而,日本经济仍然存在通缩因素,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人口数量持续下降情况下,企业和经济如何保持活力。为此,短期内日本将坚持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持续复苏。  相似文献   

7.
受出口和居民消费带动,2010年前三个季度日本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然而,由于外需增长放缓和刺激消费政策结束,日本经济复苏势头正在不断减弱。为了解决通货紧缩以及经济复苏陷入停滞,日本政府不断强化扩张性经济政策,不仅连续出台  相似文献   

8.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复杂、国内政策趋紧、投资增速回落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给经济增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下半年,在政策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世界经济已进入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影响乃至挑战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存在。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能否长期持续以很高的国外市场份额支撑未来经济高速增长?如果改变中国目前外需过大的发展方式,中国的投资、消费和产业结构成长将是什么样的格局?本文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解答,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思路。  相似文献   

10.
稳中求进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市场信心下降,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持中国国内经济复苏的势头,防止二次探底,同时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压力等因素,中国要继续落实好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势头,同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进出口额的负增长反映了内需、外需同时收缩的趋势。而贸易顺差的上升,说明内需比外需下降的幅度更大。目前来看,中国内需正在显现替代外需的特征。因此,扩大内需可以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改善外需。此外,将政策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的另一原因则是考虑到出口退税政策对本国的低效率。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中,目前要扩大内需必须依赖投资,  相似文献   

13.
3月24日上午10点,美国财政预算委员会在主席桑德.M.莱文的主持下对中国是否存在汇率操纵导致人民币被低估举行听证会,讨论中国汇率政策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复苏的直接和长期影响,并考虑是否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而前不久美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直接抛出"中国和德国联手制造全球通缩"的愕然论调,而前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受居然用"重商主义引导经济繁荣"的离奇言论讽刺中国操纵汇率.中美经济为此走进纷争的漩涡.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开始减弱,欧债危机导致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有人据此推论,如果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中国经济也难逃干系.其实,市场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预判过于悲观.  相似文献   

15.
1990~2006年间青海内需促进了省内经济增长,外需带动了省外经济增长,其启示是对青海来说,提高内需自给率,把外需从负值变为正值,可以提高本省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国家来说,加大对青海这样西部省区的支持力度,可以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动态     
《贵州农村金融》2011,(3):40-41
一、世界经济"推迟"复苏。联合国1月21日发布了《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报告表示,尽管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包括中国、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实现了经济复苏,但目前发达经济体的疲软表现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并为未来  相似文献   

17.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深化对全球的经济复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也从各个渠道产生影响。从贸易渠道看,外需不振持续影响出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制约外需增长,美元欧元对人民币贬值等影响贸易增速,但从长期看我国对外需下降的耐受度正在加强。从跨境资本流动渠道看,我国面临长期资本流入和通货膨胀的压力,短期则可能面临资本流出的风险。危机可能通过使国内投资者、消费者等微观经济主体的心理预期发生改变对投融资活动和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运行造成影响。另外可能通过海外金融资产风险敞口影响外汇储备、金融机构风险和对外投资等。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中日经济紧密合作背景下的经济摩擦 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对中日两国来说本来应是"双赢"的过程,也是有利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复苏之间,主流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9.
在上半年靓丽的外贸数据面前,笔者对内需与外需、贸易战与汇率战、出口与进口等外贸热点问题进行了冷静的思考。笔者认为:短期内中国经济复苏依然离不开外需,外贸政策短期不宜退出。出口增加当期国民收入,但进口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带来长期增长效应,“十二五规划”应从战略角度鼓励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进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之后,贸易战难免,但全局影响有限;同时要探索应对机制。在外贸微利时代,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不容忽视;2010年下半年外贸总体向好,增速将冲高回落,贸易收支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20.
QE3的推出短期内有助于促进美国经济复苏和改善我国的外需环境,但中长期有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今年9月14日,美联储推出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主要措施是每月购买上限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