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2.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度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构成要素,并在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模型,以便于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也砸不断的扩大,为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房地产经济发展出现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样就容易造成市场的混乱和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前,河南省正在积极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区域创新系统。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政府颁布了《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于中国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背景,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生态学中生态适宜度评估模型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郑州、洛阳两个地市外,河南省各地市的创新适宜度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首先利用新近发展的ER、TW指数,以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从经济总量上,详细考察了1952-2000年我国省市区经济空间极化变化趋势;其次利用广义熵的可分解特性,进一步探讨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在沿海-内陆、南方-北方区、高城镇化-低城镇化地区等具体空间方向上的极化及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施的增长极战略使区域经济中极化过度而扩散不足的"极化陷阱"日趋明显。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在于我国的增长极战略本质上是一种非对称补偿型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由于补偿环节和转化环节存在的内在冲突将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未来打破"极化陷阱"的困境,必须依赖于建立对称型区域补偿机制和以规模报酬递增下循环累积效应的形成为导向建立财富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同创新度是考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测度和分析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创新主体协作形式与数量、创新机制保障、创新组织协调程度和知识技术流动程度4个层面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用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2008-2012年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相关信息为依据,分析了我国专利权质押区域分布现状,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角度,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研究了我国东中西部专利权质押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相关科技政策落实情况对区域企业专利权质押数量有一定影响,企业科技活动以及相关科技投入产出与专利权质押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东中西部地区各个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素对专利权质押数量分布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地方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更是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培育。分析了开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提出了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人才是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四川、陕西、上海三省市2017-2021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需求预测和比较分析。R语言求解结果表明,三地及高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存在区域性差异,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区域性非均衡态势将逐渐形成,区域性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合理规范人才竞争应成为国家层面的人才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既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也是区域性人才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已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文献调研和专家筛选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扩散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5个方面选取了22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改进的模糊积分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积分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结构与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创业投资空间行为,促进创业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运用社会网络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角度剖析我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结构,并分析区域间投资合作行为及区域网络的形成。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节点间具有互惠性;区域网络可划分为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其中核心区成员稳定,各区域节点整体上呈现从半边缘区向边缘区移动的趋势;核心区发展主要依靠核心区内的相互投资,表现为地域上的投资集聚;半边缘区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主要依靠区域资源及禀赋吸引核心区创投机构投资;核心区节点主要是因为其属于核心区所以更倾向于投资合作关系的形成,而不仅仅是因为关系形成的另一端与自身属于同一区域。 相似文献
16.
The well‐known index of income bipolarization proposed by Wolfson (1994) requires two groups to be split according to the median income and, therefore, to be non‐overlapping.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polarization index in the spirit of the Wolfson index. It allows for any possible parti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two or more (also overlapping) groups. The new index maintains the simplicity and immediate comprehension of the Wolfson index, though being much more flexible. An application is then provided for German and Italian income data.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泰尔指数将地区经济差距和投资差距量化,并对两者之间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地区经济的不均衡,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背离.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提高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差距是投资数量与效率的地区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演变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与极化扩大增强较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和极化较小,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省域而言,大部分省域内部差异和极化的变化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东北三省统计年鉴数据,研究了区域文化多样性与新企业创建的关系。通过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方法对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了分析,以验证上述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区域文化多样性与新企业创建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并不成立,而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却得以成立,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情境下独特的区域文化多样性与新企业创建的特殊关系,即区域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新企业的创建。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202位企业家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企业家创新意识量表》和企业创新氛围、企业创新绩效等企业创新潜力指标,探讨企业家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潜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企业家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氛围呈显著正相关,并对企业创新氛围有较强的预测作用;②除反思批判意识等维度以外,企业家创新意识与企业创新绩效(主观测量)基本呈显著正相关,并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③对于具有不同创新意识水平的企业家,其所在企业的创新绩效(客观测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