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国锋 《特区经济》2007,(5):162-1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从法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出发,着眼于新农村的法治现状,提出优化农村法治环境,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金潮 《宁波通讯》2006,(5):29-29
l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重大历史任务。法治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完善农村法治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按照依法治国原则要求,农村法治建设应当抓好以下内容:一是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念。把法律教育作为农村法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提高普法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二是依法规范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实现主体的法治化。首先要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权利保障和机会平等来调动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其次,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加大对“…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新农村法治建设,包括它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农村物质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等,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林斯斯 《现代乡镇》2006,(11):92-94
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却不容乐观,轻法意识、畏法意识、无论意识、伦理意识、清官意识比较严重。法律对农民而言缺乏亲和力,乡土规范有广阔市场,法律在农村社会处于弱势地位,法律运行过程中的失范等是导致中国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弱后的主要原因。完善立法,改善执法和司法树立良好法律形象坚持送法下乡等是培育农民法律意识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治为保障,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冲突等现实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提升农民法律素质,完善和有效落实关于农村的法律制度,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和要求:一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性科学的认知;二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期待;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充分信任、坚定信念与忠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健康运行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文章以山西省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资料为依据,对山西当前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指出了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内涵与意义,揭示了当前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村法治环境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进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其法治作用表现为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建设存在不足,立法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依法行政基本原则贯彻不力,司法公正独立的理念难以确立。从法治层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策,坚持民主法治原则,履行依法行政,坚持司法公正独立。  相似文献   

9.
张凤英 《发展》2007,(2):75-76
西部农村法治落后的表现 21世纪是依法治国的世纪,依法治国离开广大的农村,那是不可想像的.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不断加强,西部农村的法律意识较之过去显著提高,依法办事、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但因西部农村经济的滞缓、立法的滞后、执法的不公等存在,使西部农村的法治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柳忠田 《改革与开放》2014,(10):66-66,68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民主法治就没有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提高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监督体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村级民主法制建设领导机构,规范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1.
浅析法律援助进农村与新农村法治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作人 《特区经济》2006,(9):311-313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是法治农村的建设进程。为了能够对广大农村中更多的法律援助对象提供他们想要得到的法律援助,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必须尽快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使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消除社会矛盾,从而为维护我国社会最基层的稳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德玲 《特区经济》2010,(9):252-255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意义重大,我们应超越个人利益、阶层利益的局限,站在时代、历史、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来看待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正义,加快农村的民主法治进程;有助于社会不同阶层间的交流,尤其是加强群众与政府的交流,加强民主管理;有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司法保障。因此深入分析农村实施法律援助制度以来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对策建议很有必要。总体来说,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尚处于初建阶段,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法律援助制度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完善现代农村教育的功能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明 《特区经济》2008,(10):188-190
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更应该发挥农村教育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发挥人才再生产的功能、普及推广科技知识的功能、农民素质全面教育的功能和农村教育全面服务功能等角度来完善现代农村教育,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浅论我国农村环境的法律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岚 《特区经济》2006,(12):136-137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法律体系在立法、执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罗智颖 《特区经济》2008,(4):190-192
乡镇企业集群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乡镇企业集群必须坚持立足"三农",走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政府必须要加强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乡镇企业集群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詹学德 《特区经济》2006,(9):146-149
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文化现状已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主要表现在农村主要居民文化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农村思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薄弱,严重束缚了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方式和途径单一,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无力领导农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跨越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17.
王海鹏 《特区经济》2008,(9):257-259
当前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机制。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控制的有效机制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靠传统礼俗和政策为主要调节和运行手段的中国农村社会也最终要步入现代法治的轨道。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是发展农村法治的体制前提;充分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和农村民间法资源,则是完善农村法治的重要路径;而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将是完善农村法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发展新战略,与全国9亿农民密切相关。本文对茂名地区五个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蒋辉宇 《特区经济》2007,216(1):127-129
经济法的法律理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旨、志趣及终极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实质公平观与经济民主机制的缺失及部分异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经济法将以实质公平为理念,以经济民主为实施形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持续发挥法制保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继刚 《特区经济》2007,225(10):189-190
近年来,云南省乡村旅游蓬勃开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云南省的乡村旅游也存在缺乏总体规划和立法,行业管理、村级管理薄弱,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工作任务,本文指出,应实施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和进行政策性扶持、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实施培训、引导、示范三大工程,实施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系列项目,各级政府应推动和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