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农场具有资本投入门槛低、生产效率高、经营方式转变灵活等特点,是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条件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但受资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农场生产率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无锡市家庭农场为样本,运用DEA模型分析了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状态,探讨了家庭农场规模效率相对充分而技术效率不足的发展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先行、技术推动、规模运作、服务支撑"的"四轮驱动"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城镇化的深度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人量转移,农村人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村庄空心化、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经营副业化和兼业化等新现象日益显现,准来种地、怎么种地、以准为经营主体等问题日益严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问题,提出发展家庭农场,聚焦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实现经营形式的创新。一、家庭农场的内涵和规模效益(一)家庭农场的内涵目前,学界对家庭农场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种生产模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松江和浙江宁波已出现,它是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农户家庭组织农业生  相似文献   

3.
正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具体实践。本文重点对当前上海粮食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剖析,对进一步推进粮食家庭健康有序发展提出思考。一、上海粮食家庭农场发展情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现  相似文献   

4.
正规模经营面临着多元化的风险。以家庭农场为例,第一,面临过度规模化的风险。实地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土地面积存在逐年不断扩大的趋势。但适度规模不等于无限制地规模化,过度规模化后边际效益递减会降低家庭农场经济效率,并且会导致过度雇佣化,使得农业生产过度依赖于家庭成员之外的劳动力,背离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初衷和优势。第二,缺乏稳定、优质的季节性辅助劳动力。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实是,一方面家庭农场雇工时间与普通农户农忙时间重叠;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劳动力青壮年缺乏,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传统的农户开始分化,其中家庭农场开始受到重视和鼓励。本文基于对安徽等10省份的入户调查,详细分析了家庭农场与普通农户之间对劳动力素质和资源配置、生产经营行为、农业经营绩效、对家庭农场认知的不同与趋势,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背景下,农地流转呈现放缓的趋势。本文结合农村劳动力回流新趋势,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就业距离与农地流转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就近就业还是外出就业,只要两种就业模式可以及时补充家庭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就会抑制农地转出,相对而言,就近就业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大,但这种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不会显著促进农地的转入。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强了就近就业对家庭农业劳动力的补充作用,进而延缓了农地转出;而回流劳动力并不能满足家庭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劳动力需求,对农地转入的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农户前期的资本投入(购买农业机械)对农地转出具有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家庭、外出规模较小的家庭,其所形成的内部分工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家庭农场的内涵、特征、规模和经营主体进行了探讨,认为家庭农场的突出特征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其经营主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以农业为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理想的模式是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农场;家庭农场规模的下限是家庭成员的生计需要,家庭农场规模的上限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家庭成员所能经营的最大面积;家庭农场的发育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特定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8.
发展模式,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长过程中(初期、中期、甚至后期的大部分时间),无一例外地都是采取以农业劳动力的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要途径和目标模式,尔后才转入以兼业型分散转移为目标模式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这种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有其深刻的经济合理性和普遍规律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劳动力兼业型分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及其对城镇化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是不同质的,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几个重大问题,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扩大就业为目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城镇的人口和产业密度;以农业为侧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城乡两个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出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调整城镇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优化城镇区域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消化城镇化成本,增强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1.
陈健  毛霞 《农业经济》2006,(11):15-16
从欧美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发展的过程来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以发展就业门槛低、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先导,吸纳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城就业落户,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供给和资本积累,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推进,也带动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本、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加快投入农业和现代生产方式加快改造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西欧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为资本投入农业、技术引入农业、人才流入农业提供了有效载体,促进农业的区域产业分工、结构…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基本规律。中国在近20年来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中国在人口供给规模、市场发育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他们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一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经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若干年的转移之后,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巳经降到很低的水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是不同的,转移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因素分析,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针对性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土地开始向少数农民手中转移,地块逐步集中,经营规模逐渐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悄然而生,自发地出现了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一是专业大户发展方兴未艾。农业专业大户随着农村改革的大潮应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利用DEA模型测算了2003—201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其次,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东中西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劳动力减少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进步,而中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则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等要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全国范围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工业化则可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综合比较分析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及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与4种不同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后,运用DEA(数据包络)评价分析方法,选取土地规模、受教育程度、租金、种苗的购买、雇工工资、有机肥的支出、农药与化肥的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方面选取农产品的销售额作为产出指标,对从事蔬菜、水果种植的62户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力图探求果蔬类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发现: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小规模的最优经营面积为1.33~2hm2,中等规模的为4.67~6.67hm2或8~10hm2,大规模经营的为26.67~33.33hm2。此外,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DEA有效的数目所占的比重较小,纯技术效率状态好于规模效率状态,生产规模普遍不合理,存在资源过度使用的问题,造成生产要素利用不合理与浪费现象。最后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1家庭经营。即经营者自耕,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是本村农户家庭,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除季节性、临时性聘用短期用工外,不常年雇佣外来劳动力从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2规模适度。家庭农场的生命力在于牢牢把握"适度",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要与经营者的劳动生产能力相适应,确立合宜的土地经营规模。随着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户规模扩大→农业基础结构改善」似乎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日本的经验表明,由经济发展所诱发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并不一定意味着农户规模的扩大或农业基础结构的改善。利用日本近30年的资料,通过统计概观和典型地区的技术经济分析,就结构变化对丘陵山区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简要地提出了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最具代表性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有宿迁市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盐城市的联耕联种模式和苏州市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返租倒包模式。本研究从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机械与固定成本等四个投入要素,对这三种规模经营模式下技术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适度规模经营综合效率高于小农经营,规模效应显著,小麦规模种植效率下降,规模种植纯技术效率偏低,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人力资本投入偏低的情况下,资本投入作用不明显,家庭农场集群模式综合生产技术效率优势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