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剩余索取权属于企业理论的重要研究范畴,本文在对剩余索取权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经济学界目前存在的三种看法以及分析它们三者的优缺点,同时也展望了未来剩余索取权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会计契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契约变迁,最后本文阐述了剩余索取权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在威廉逊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进,探讨了公司绩效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卢璐 《青海金融》2005,(4):38-39,23
企业是一种契约的组织形式,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产生了剩余权力,它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所有权。剩余权力的合理配置对提高企业绩效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中各契约方的特征,说明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关系及其动态配置过程,并提出如何在经理人掌握剩余控制权的同时避免其侵害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广义的资本结构在形式上表现为债权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但背后却反映了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债权人)在公司中的契约关系,即收益索取权与控制权安排。股东享有剩余收入索取权和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的控制权,债权人享有固定收入索取权和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的破产权,从而形成了股权治理和债权治理。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股权治理效率的研究上,如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洪涛 《财政监督》2012,(11):32-34
制度经济学将企业的产生归结为契约的组合,并同时指出契约是不完备的。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应当归属于物质资本要素的提供者。但是传统的"企业契约理论"和"交易费用企业论"无法解释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存在的理论依据问题,社会学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和政府两种异质组织是历史地交织在一起的。国有企业存在的实质应当是企业契约和社会契约不完备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法治环境和政府权力运作方式。政府对国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行使不是基于人民对其所有权的委托,而是基于行政权力,并遵循社会契约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的分析框架,考虑到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和在基金运作过程中表现为负外部性的道德风险,添加了保护性约束条件,针对投资基金进行契约设计,匹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统一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利益,有效保护了基金持有人利益,完善了基金治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财务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或交易费用,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契约的不完全会导致事前的最优契约失效。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本文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对财务治理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财务治理效率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效率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线。在将公司本质界定为利益相关者产权契约联结体的基础上,推演出财务治理效率论说,其核心思想包括:公司产权契约的核心是公司财权契约;财权契约不完备与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财务治理问题的产生;财务治理的本质是剩余财权配置,根本目标是实现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核心是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应,基本衡量标准是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对比。  相似文献   

8.
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与企业财务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所有权按财产的不同形态可区分为资本怕有权和劳动所有权两种,企业所有权则是在财产所有权界定基础上对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而企业财务主体则是依存于企业所有权的不同安排,只有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分配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下,企业财务主体才是完整的财务主体。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性分配是企业治理的效率所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会计信息质量本身又受到了这种产权博弈结果的影响。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 ,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 ,以期为治理结构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从企业合约性质入手,在解释资本雇佣劳动原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原则“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立”的应用,从而在现代企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中解析西方经理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会计契约与债务资本市场的关系。 股权持有者与风险债务持有者对企业剩余分配具有不同的索取权要求。一般认为,设计债务契约的目的在于控制股权持有者和风险债务持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功能在于通过一系列债务契约条款的设计与运用来限制债务人的道德风险,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债券契约是减缓潜在的利益冲突而设计的对于企业未来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剩余控制权有转换为剩余索取权的动机。现实的剩余索取权分割与剩余控制权结构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匹配关系,权威排序是影响剩余控制权转向剩余索取权的重要变量。据此构建剩余索取权分割模型,研究分配结构对有效剩余控制权与有效剩余索取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权威排序至少为三级,剩余索取权分割主体的趋利选择,倾向于减少有效剩余控制权与有效剩余索取权;以剩余控制权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权分割结构,存在未实现的潜在效率。调整分配结构,是“激发”潜在效率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企业财权与企业财务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缔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因为对企业契约结构的不同理解和缔约要求所形成的利益冲突,要求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安排。通过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即企业财权主体之间财权契约的动态运行与优化,将剩余财务控制权和与之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散对称安排,将可能达到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动态均衡状态并提高企业效率。本文在企业财权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能够有助于企业财务理论从技术性向制度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合作社异化已成为阻碍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痛点,其中"合作制"下社员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是矛盾核心,因而探求其改进方式对合作社长远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效率与公平衡量维度,通过对MGL合作社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现,有效的合作社在治理结构和利益分配上具备"合伙人制"特征,并且基本契合不完全契约理论有关能够有效解决契约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剩余索取权、控制权被少数社员占有的论述。对此,应充分重视合伙人制在合作社发展中的内在有效性,弱化其是否具有规范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15.
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确认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企业经理人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经理人股票期权是一项无形资产,应在经理人提供劳动期间内,将其平均摊销。应改革现行的财务会计观念与模式,增设“待转股本准备”科目,以适应企业经理人参与现代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之后,从财权与事权划分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有了相对稳固的合同契约关系,地方政府按税种获得法定收入,并对其(地方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具有法定的支配权,即地方政府不仅享有“剩余索取权”,而且还享有“剩余支配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建立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讨论了在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负担引起的预算软约束下,作为固定报酬和剩余索取权两种激励方案对作为银行代理人的基层行长的作用。研究发现固定报酬方案并不能对预算软约束下基层行长的经营行为产生激励作用,而剩余索取权方案科学与否的关键是确定考虑政策性负担在内的剩余收益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18.
陈蓉 《上海会计》2007,(2):20-22
在企业管理中,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代理关系系由某一当事人(委托人)聘用另一当事人(代理人)完成某项工作,并赋予其一定的决策权而产生。由于委托人很难具体跟踪和控制代理人的活动,双方只能通过共同认可的契约来明确两者的权责利关系。在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代理关系中,股东作为委托人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资本,拥有盈利的分配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他们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治理结构来维护自身利益代理人即经理人员受委托人所聘用,按契约规定获取报酬。他们享有委托人赋予的决策权,这些决策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在决策过程中,委托人有无法及时或不可能了解到的与决策有关的各种信息,因此对委托人而言,代理人的决策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观察性。本文探讨企业代理冲突的产生和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解决这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认识。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其实质是一种产权关系合同,其职能是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再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德仁和刘文(2002)提出了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利润分配观。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论证,认为经理人股票期权赠予交易的经济实质是股东为激励经理人而将部分剩余索取权(在财务会计意义上就是利润分配权)让渡给经理人,而不是经理人直接用服务来交换股票期权,经理人股票期权赠予并不以经理人服务的投入为必备前提,经理人股票期权赠予交易内含的价值运动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剩余索取权(所有者权益)从现有股东那里来,流到经理人处去。因此,在经理人股票期权赠予交易的会计确认上,应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对应项目确认为企业的利润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