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北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和可视化方法,使用2000—2020年风险投资数据,分析全国和南北地区风险投资演化趋势和空间集聚水平。结果发现:(1)北方区域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南方区域表现为在空间上不明显的扩散态势,这与全国呈现出的风险投资重心南移和空间收缩是一致的。(2)北方标准差椭圆的短轴长度呈现周期性波动,但长轴长度变化不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2000—2020年全国官员更替数据,试图从政府干预的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变化表现出的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产业集聚在总体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空间集聚和路径依赖现象;从区域角度看,东中部、中西部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均作用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科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劳动力职业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全疆68个县为经济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南北疆两大区域,通过采用基尼系数、差异系数以及Theil系数法对全疆县域经济总体差距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然后通过Theil系数的分解对新疆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缓慢缩小的趋势;但是在通过Theil系数分解后发现在区域差异中,南北疆区域间的差距占主导地位,且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一种方向的发展趋势即北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而南疆地区则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度有利于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依据。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按空间地理区位将其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基于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江苏省13大市2005~2014年GDP、常住人口进行区域差异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2014年,江苏区域总体经济差异呈现稳定下降趋势;(2)江苏区域内部差异主导区域总体差异,其中苏南地区、苏中地区内部差异贡献较大;(3)各区域内部差异变化态势趋向一致,皆不断缩小,苏南地区区域内部差异缩小的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5.
雷敏  王斌会 《商业时代》2012,(27):142-143
本文运用2009年广东省县域横截面数据,分别从概括性统计分析、空间模式详细分析的角度,基于因子分析法、空间统计分析法、空间变差法等方法,并利用R语言平台,对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发展模式做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空间结构模式呈现明显集聚和差异状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具有正相关特征,并呈明显的核心-外围型空间极化状态。珠江三角洲经济正相关性明显,并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经济相关性较弱,经济联系不够。县域规模特征也呈现出一定的自相关性,但相关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DEA模型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模型,分析了2001-2012年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对TFP变化的总趋势、结构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率总体趋势呈现递增态势,县域间差异呈现较为明显的波动趋势;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变化格局,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呈现一定的集聚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环长株潭城市群48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区位熵、空间计量模型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2011-2019年48个县域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环长株潭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产业集聚效应对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两大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十分显著,地区间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两极分化态势不断加强。近几年,逐渐形成以长株潭为增长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增强地区间产业协作协同能力才能更好带动环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就业结构动态优化指数( EMI)、经济收敛诊断估计法和泰尔熵指数区域分解法,对我国中东西三大政策区2000-2010年间就业结构优化效应、经济收敛速率与收入分配格局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经济收敛和就业结构优化显著影响我国区域收入分配差异。若经济收敛条件内生,就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呈负相关关系;若经济收敛条件外生,则就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正相关。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差距极化效应明显大于就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收入差距涓滴效应。  相似文献   

9.
肖娥芳 《商业时代》2012,(27):133-134
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来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2009年湖北省各省辖市、州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湖北各省辖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差异明显,且与城市综合发展实力不完全一致;各省辖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分布差异与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公共和社会福利水平差异格局等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性;各省辖市城乡一体化水平与二元经济结构、人口的城市化率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因此,为缩小各地城乡发展差异,实现一体化发展,既要缩小城乡差异,又要尽力促进各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陕西省83个县为研究单元.通过对2000 2008年县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空间计量研究.揭示了陕西县域经济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陕西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Moran指数和Moran散点图显示陕西各县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型的县位于陕北西部,而低低集聚型的县则分别位于陕北东部和陕南中部;局部Moran指数显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个“增长极”.分别对其周边的县起到正向扣负向带动作用.2000年以来,这种正向带动作用逐步加强,而负向带动作用则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产业经济集聚区不断地扩大产业整合力度、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主导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社会背景下,产业经济集聚区和集群有一定差距。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推进产业经济集聚区向产业经济集群发展的路径,以期缩小两者差距,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地位日益提升,在经济服务化背景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2005—2021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浙江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进出口贸易等途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但难以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但能缩小本地区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也能缩小临近地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难以促进本地区和临近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能是因为服务业容易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形成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加之浙江省服务业尚未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尚未有效实现。为更好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应培育城乡地区多层次市场主体,释放服务业空间溢出效应,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协调区域异质性发展基础,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双向循环;加速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坚持服务业双...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采用极差与极商、变异系数、Theil系数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1992~2009年广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据,考察广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广东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1992年以来,各地区间外商直接投资额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在波动中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离散系数平缓上升;省内外商直接投资空间分布的总体差异先上升后下降,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略强于区域间差异,且西翼地区内部差异对全省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珠三角区域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张亚丽  张志斌  陈龙  郭倩倩  师晶 《人口与发展》2020,26(1):118-128,107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兰州市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十年间,兰州市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的特征明显,空间上表现为小型户和一代户家庭街区范围不断扩大,中、大型和二代户及三代及以上户家庭街区范围不断缩小。在空间集聚上,各家庭类型的空间集聚范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其格局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和延续着"核心-外围"的圈层结构特征。影响兰州市家庭规模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流动;社会不断进步带来的婚姻观、生育观和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曹群 《商业研究》2012,(8):175-179
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现有区域间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受惠程度的差异,一般不涉及区域发展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从区域问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采用1990年、2000年、2007年的截面数据,用各省收入差距对其溢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不足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但长期内溢出效应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用收敛法、Theil指数法、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法等考察了2000-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与收敛,结果显示:31个省(区、市)的旅游经济存在收敛,其差异趋于缩小;东、中、西3大地区旅游经济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星级酒店水平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面不存在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均具有增长效应。而人均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面存在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具有收敛效应,其条件收敛速度为5.96%,收敛时间为11.6年。验证了中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手段的有效性。基于分析,提出落后地区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注重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基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新发展理念,从有效性、协调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共享性五个维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且各省(区、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强西弱,沿海强内陆弱”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为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导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浙江52县1996年-200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企业、本土企业集聚及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外资企业、本土企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是相比于资本来说两者作用效果并不强;外资企业在浙江县域的区位分布并不注重本土企业空间集聚状况,而是更加注重外资企业空间集聚度;本土企业空间集聚是本土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外资企业集聚对本土企业投资反而呈现较小的"挤出效应"。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浙江县域内生经济增长,应加强浙江县域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融合,从而提高区域持续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时间层面和地理空间集聚角度,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法,探讨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差异化的问题。结果表明:如果忽略县域差异性,新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将会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新疆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较弱、空间聚集不显著,仅有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同质化的调整模式反而会使县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需考虑地域差异性,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宜采取适合当地的调整模式提高经济系统的升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