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通过社会进化范式,将物质与观念因素有机地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对二战后的美国军事干预主义进行深入解读。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干预主义(美国精英和民众对美国海外军事干预的支持)是不能单纯用观念或心理因素来解释的。地理环境和被技术优势放大的综合国力是理解美国海外军事干预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物质变量。这两个因素强有力地保护了美国精英和民众免受战争蹂躏之苦。与其他大国相比,美国民众和精英对战争的前景排斥较少,因此,美国在二战后要比其他大国更积极地进行海外军事干预。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全球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新难题和新挑战,局部动荡和冲突持续不断。(西方国家)海外军事干预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而且往往是在捍卫和推广"民主"及"自由"价值的名义下进行的。在美国,政治家和决策者不仅制订周密的海外军事干预行动计划,而且精心策划一整套服务于这类军事干预计划的语言战略,使得西方"民主"语言成为美国政府采取军事干预行动的动力。冷战后美国国家利益不仅体现在实现物质追求上,而且表现在捍卫本国价值观念方面。把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信仰的观念和价值说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制造了西方社会"原教旨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和扩张。它不仅给美国及其盟国采取海外军事干预行动制造了"理由"和"借口",而且排斥和压抑了世界上其他不同文化的价值和观念。西方社会所推行的这种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成为全球及地区安全动荡、民族/宗教仇恨、暴力及冲突升级的新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社会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既是强势的,也是脆弱的。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之后,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以内向收缩为特点的一系列调整,被称为"奥巴马主义"。奥巴马政府外交转型的方向是:注重软实力、淡化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提倡地区安全责任分担和注重多边外交。在战略布局调整上,奥巴马主义注重全球范围的均衡用力,在西亚、北非实行"离岸制衡"和"背后领导",在亚太地区强调"再平衡"。与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另两次"收缩型"调整不同,此次转型是在美国硬实力仍然远超任何其他国家,而且自认为有能力继续"领导世界"背景下进行的。转型的根源是美国领导人吸取前任教训,在对国际环境再认识之后,转变观念和思路,试图以更为务实的原则确定美国对外战略的手段和策略。奥巴马主义出台5年多来,其指导思想一直得到贯彻和坚持,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仍可能成为美国政府未来中长期对外决策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国际军事安全危机是指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的危险状态。国际军事安全危机与国际安全危机并非等同概念,它只是后者的一部分。面对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危机行为者通常采取两种做法:一是不惜一战,决心以军事对抗手段解决利益冲突;二是通过危机管理,力求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控制危机升级与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使危机逐步得到缓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军事危机管理并非是寻求解决利益冲突,而是避免出现最差的场景。60余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及内外政策的演变,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发生巨大变化,划出了一条从军事对抗到危机管理、从避免冲突到争取双赢的轨迹。冷战结束以来,通过积极的危机管理,中外军事冲突得到避免;中国开始成为多边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相应,中国的危机决策/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的原则日益丰富。面向未来,危机管理、冲突解决、机遇管理紧密结合将成为中国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考察美国外交政策演变周期时,一些美国学者从公众内敛与外向情绪的变化、干涉主义-非干涉主义范式转换、情绪与利益张力等视角进行了相关解释。这些理论解释虽然提供了探究美国外交政策周期演变的不同视角,但存在情绪决定论、代际宿命论、片面强调国家利益与公众情绪间的内在张力、偏重"高级政治"、对府会关系解释简单等诸多不足,缺乏从美国国内更广泛的政治与社会联系的角度来解释美国外交周期变化的深层次动力。作者通过引入以美国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为基底的地域主义变量,用地域主义视角解释美国外交政策"收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演变规律,有利于克服既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缺陷,丰富和深化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周期的研究。通过考察美国地域间在外交政策竞争上的组合模式,作者发现,美国东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域间的分化与合作推动了美外交政策史上五次收缩与五次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地域间组合的变化是驱动美国外交呈现收缩与扩张周期性演变的深层次动因。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在俄罗斯这个根除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并紧接着就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也是这样。贫困、社会不公、价值观的变化、高失业率和面临崩溃的社会医疗体系都是俄罗斯当前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自杀率(特别是年轻人中的高自杀率),不断增长的家庭暴力,军队中大范围的不满情绪,不断增长的刑事犯罪,酗酒和毒品泛滥等。所有这些问题又在无政府主义和排外情绪的氛围中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年轻的俄罗斯人中间蔓延。普京当然知道这些情况,但是他目前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俄罗斯要实现它的国家发展目标面临着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来新干涉主义日益抬头的背后,是西方干涉决策逻辑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即从传统的现实可行性向着后现代的道德必要性的转变。西方不仅亲力推广新干涉主义,同时积极利用其既有优势,推动道德必要性借口在全球和地区层次上的扩散,并对具体干涉手法加以调整,以便为新干涉主义争取更大合法性。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干涉决策逻辑的规范性也有其客观支持,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发展和个人权利革命及由此而来的国际道德标准提升,而安全概念泛化和国际权势转移也被其当作有力的助推力量。西方利用国际道德标准推动干涉决策逻辑的根本转向,旨在强化其规范性霸权以应对物质层面的国际权势转移。中国需要密切关注西方干涉决策逻辑的这一根本性变化,在外交战略和政策中强调国际社会的底线伦理与道德追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集体主义方法倡导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在WTO缺乏完善的国际贸易规则情况下,美国借助于自由贸易协定的形式,在国际范围内主导了电子商务国际规则的制定。美国对电子商务规则的立法模式和立法取向必将影响国际范围内电子商务规则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系统梳理社会身份与行为决策实验经济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社会身份影响行为决策的机理以及两种相关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了囚徒困境博弈、公共品供给博弈、信任博弈、独裁者博弈等实验背景下的社会身份与行为决策关系研究成果,最后在总结和评价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主流范式之一,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扩展,但这一名称却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受非议。作者尝试梳理这一流派的思想渊源与生成过程,从而辨析、概括这一名称的内在含义,并探讨范式在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判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中国外交的研究中,社会变化或者社会问题的影响问题一直受到忽视。作者强调了外交政策中社会变化问题的重要性,试图提出而非回答一些问题。中国卷入全球化已经带来了基本的社会变化。在过去20多年中,全球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而且影响了中国社会。尽管如此,中国整体的外交政策仍然由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为中心的日程所主导,尚未有效地回应来自全球化的社会挑战。作者还就一系列问题(如中国到底如何形成系统的全球治理主张、如何保护全球化下的中国社会、如何调整中国的国际道义外交等)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不同社会文化,是影响全球化组织管理的诸多变量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变量之一。本研究基于组织管理视角从分析架构与研究范式入手,对社会文化理论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当今美国对华战略是“合作加遏制”,合作是主要方面。未来较长时间内美国对华战略及中美关系如何转变,美国的战略专家有四种不同的答案。结合美国战略专家的看法,文章对美国对华战略走势做出两点评估:美国对华战略中的遏制成分将趋于增长,但是中美关系不会倒退到截然对抗的程度,因为促使中美两国合作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作为一项发展完善的国际制度群落,建立和传播领域内国际规范和行为规则,并为参与成员国提供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该机制通过塑造问题领域内的社会交往情境来影响成员国在不扩散方面的行为选择。机制内分化的成员国地位给身处机制中的无核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成员国回应制度压力的具体方式受到其在机制内所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社会资本禀赋的影响。作者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机制成员国在参与条约要件和组织实体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行描述,并结合相关案例比较该机制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成员国行为选择所产生的影响。首先,由参与制度实践构成的成员国社会关系结构并非是均质的。其次,成员国在制度参与网络中的相对位置与其行为选择模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最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是该机制的关键构成要素,成员国同该机构的互动交往模式直接反映了其参与整体制度实践中的行为选择。制度成员国之间形成的社会性关系结构是制度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结构的实证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国家行为选择与国际制度情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近一时期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各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还给国际政治和安全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为了评估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于2008年11月10日举办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影响及其对策"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专业和领域加以分析和预测。本期刊登的这组笔谈基本反映了会议的讨论情况。编辑部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读者加入到探讨的行列中,深化我们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分析美国外交决策的方法是理性行为者方法,这与当时国际关系理论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对理性的重视有关。1962年艾利森和霍尔珀林的《决策的本质》一书问世,带来了决策理论中的变革。1972年他们二人又在论文中正式提出了对理性行为者模式的替代方法——官僚政治模式。他们认为,理性行为者模式把政府组织的和政治的复杂性简化成为一个单一的行为者,而忽略了官僚体制的存在。事实上,政府并不是统一的、理性的计算单位,而是由那些具有不同利益、持不同政策观点的组织和个人所组成,它们之间相互竞争以影响决策。政府决策是集团的博弈,而不是个人的活动;是一个政治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和理性过程。作者还阐述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对它的批评与修正以及美国总统权力与官僚政治的关系等,其结论是,与决策理论中的其他方法相比,官僚政治模式是更适用于分析美国外交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08年6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的题为"东亚共同体:制度构建与区域认同"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湘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专家及学者应邀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与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分别主持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从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经济与文化的视角对东亚共同体构建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务实的探讨与交流,现以笔谈的方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现有渠道理论"二阶段三范式"(效率范式、权力范式和关系范式)的基础上,引入"知识流"等新的渠道流概念,并结合渠道演进的4C框架,认为渠道成员间的"关系"正转变为"基于知识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渠道理论范式——渠道学习范式。渠道学习范式的提出不仅能够拓展渠道理论研究的视野,而且对实践中企业管理渠道成员间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文献回顾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讨论了欧洲认同的形成问题,指出了现有解释路径存在的不足,并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假设利益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影响了欧洲认同的形成,利益因素的影响力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逐渐下降,制度因素变得更为重要。作者通过对"欧洲晴雨表"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检验了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美国学界和政界,"弃台论"声音纷纷泛起,讨论热烈。这种"弃台"声音是否具有舆论基础,美国普通民众在涉台问题上持有怎样的舆论态度是作者探讨的主题。在对外政策舆论的研究中,鲜有学者对美国涉台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作者主要根据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1974年到2010年的民调数据,整理了近40年来美国公众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的舆论态度,以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近10年美国公众涉台舆论的解释因素。在涉台问题上,美国公众的感情因素与理智判断是截然分开的,且绝大多数美国民众的理智选择是不愿以武力保护台湾地区。美国公众涉台舆论态度可以用多个因素来解释:意识形态和党派的基本政治立场、国家安全态度与对中国"威胁"的感知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对中国的感情温度在部分年份会影响美国涉台舆论,但解释效力不高;经济贸易态度对美国公众涉台舆论几乎没有显著的影响。总体来看,美国公众涉台舆论是较为理性的,对台湾问题的重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