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2011—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金融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初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审计费用,当数字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金融科技增强带来的审计费用下降效应会超过因审计投入和审计风险提升的审计费用上升效应,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审计费用,说明数字金融与审计费用之间呈先扬后抑的倒U形关系。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作用于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风险与成本变动,最终影响审计费用。异质性分析显示,审计主体来自国内四大审计事务所时,数字金融对审计费用的非线性作用增强;审计客体是上市银行与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商业银行时,数字技术能更有效地对审计费用产生非线性效应;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程度和法律水平较高、数字金融监管较严的地区时,数字金融与审计费用的倒U形关系更显著。研究结论从审计费用角度丰富了数字金融经济后果研究,为商业银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本文选取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首次利用百度指数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对银行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竞争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强,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非利息业务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协调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银行资产、负债以及支付结算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机理,然后选取中国2010—2018年79家商业银行数据,通过建立多元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具体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明显的负面冲击作用,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也对银行绩效有重要影响。影响机理的检验结果证实:互联网金融发展给银行的净利息和非利息收入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冲击,进而影响银行绩效。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农商行、城商行等小型银行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位于东部地区、开展跨区域经营、创新能力强的银行能更好地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新的金融生态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积极向金融科技转型创新是传统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4.
田秀娟  葛宇航 《技术经济》2023,42(6):127-137
金融科技在创新业务、流程和产品的同时带来了利差的收窄,然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尚未得到一致结论。本文使用文本挖掘法构建了我国135家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标,基于2012—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内银行内部金融科技对小银行经营绩效没有影响;剔除小银行后,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呈先降后升的“U”形关系。具体而言,底层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无显著影响,应用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呈“U”形。地区金融科技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三条路径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数字金融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数字金融通过影响银行收入结构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数字金融-收入结构-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银行竞争度提高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但对数字金融与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关系的调节作用无效;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力度加大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的风险约束有效。该成果可为防控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02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与东中部地区银行,数字金融对城市及农村银行与西部地区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抑制力度更大。(2)金融开放与宏观审慎对数字金融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金融开放程度与宏观审慎政策力度的提高均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抑制作用。(3)净息差在数字金融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数字金融通过信贷配给与金融脱媒渠道降低了银行净息差,进而降低了银行特许权价值,“数字金融—净息差—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传导渠道有效。  相似文献   

7.
王秀意 《技术经济》2022,41(8):34-46
本文运用基于非径向和非角度及包含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三阶段对我国28家上市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依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属性进行异质性分析。同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金融科技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上市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主要的作用路径是通过促进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上的创新;(2)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这种促进作用对国有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表现更大,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3)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说明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多表现在技术进步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带来的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促使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间业务.文章选取2008-2019年16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宏观经济水平尤其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微观层面而言,银行自身资金资产和网点、员工规模对其中间业务发展具有正向影响,银行抗风险能力越强其中间业务发展情况越好.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关建议,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加强风险监管力度;另外,银行需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防控系统,不断提高其中间业务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研究了全能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两种综合经营模式的国际经验,然后在CAMEL评级体系的框架下,采用调整后的赫芬达尔指数和熵指数度量综合经营程度,运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05-2012年的数据,分析综合经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综合经营有利于银行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但不利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的提升;上市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正效用较为明显而非上市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对绩效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资产证券化赋予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和扩张信贷的能力,拓展了银行的信贷融资渠道,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有效性。反过来,作为传导中介主体的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频繁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其资产证券化是否会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运用2012—2021年中国14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样本,考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阻碍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银行信贷风险、缩减影子信贷规模,从而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产证券化的促进作用在城商行、全国性银行以及高信用评级的银行中显著;对银行上市与否均有促进作用,但对非上市银行的影响程度更显著。此外,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弱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的负向冲击,并稳定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借助2011-2018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考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存在瓶颈.比较研究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程度不同.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为加强区域现代化建设、实现创新驱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05-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首次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市场势力和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总体商业银行样本,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这一负向影响效果将会逐步减弱;当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超过临界值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甚至会提升银行的绩效水平.这是因为,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将会逐步增强,“竞争效应”则会逐步减弱.(2)对于分类银行样本,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受到的冲击最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国有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市场势力越强的商业银行受到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越小.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向商业银行和监管者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有着内在深层次的原因。如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金融脱媒影响深化、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等因素,同时发展零售业务可以降低核心资本消耗,还可以提升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及提高盈利能力。文章就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建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技术重塑普惠金融的背景下,文章实证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有直接驱动效应.从结构角度分析,将数字普惠金融细分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分别研究后发现,覆盖广度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效应要略强于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作用则并不显著.从区域角度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效应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就作用渠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薪酬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影响城市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其竞争力关系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加快改革进程,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经受住各种压力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冲击.本文运用2011年的商业银行年报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当前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多项竞争力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保持竞争优势、顺利实现转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对知识创造过程、金融产品创新影响因素以及知识管理技术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选择Nonaka的SECI知识创造模型作为重要理论基础,探索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管理系统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了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和内化四个维度在商业银行中的具体活动和特征,通过影响银行的流程和业务行为,从而对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系统分析商业银行中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创造过程上述四个维度有直接的支撑作用,同时会利用知识创造过程会间接的影响金融创新能力提升。另外,知识管理系统也会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有直接的支撑作用,从知识管理视角分析完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理论,为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中国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其中间路径进行了理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资产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水平;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形成的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具有负向影响效应;不良资产通过渐次侵蚀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和核心资本,显著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推升了银行的杠杆水平;相比于资产收益率,不良资产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是提升银行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马克 《当代经济》2021,(7):16-20
近年来,我国同业市场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间关联性经由资产负债渠道明显提升.受此影响,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也随之上升.针对银行间关联性不断上升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同业业务的调控力度,有序压降同业理财规模,并对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进行限制,以控制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本文采用商业银行数据,模拟测算了近年来我国银行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变动趋势.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对银行同业市场规模的限制,显著降低了样本内银行间的关联性,系统重要性银行破产对金融系统的冲击明显下降.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应提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状况进行高频监测,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正>金融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高经营效益,防范风险。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进一步分析金融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经营内容包括各种金融资产与负债。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石、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对策,以适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银行微观数据实证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强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的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增强直接投资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二,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集中度是跨境资本流动强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重要渠道,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有利于增加银行信贷规模,降低银行信贷集中度,而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和银行信贷集中度的降低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跨境资本流动强度—信贷规模/信贷客户集中度—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渠道有效。第三,相比大型国有银行,跨境资本流动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效应在中小银行中表现更明显。因此,在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银行信贷业务,强化银行监管,同时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