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市为例研究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住房状况、原籍是否为川渝两地、受教育年限、在重庆务工年限、年龄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住房状况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最大,年龄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为负.对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政府部门应努力制定相应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对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8年进行的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以及2009年进行的全国流动人口抽样问卷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农民工的非农就业行为、空间选择及留城意愿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从事较为稳定且轻体力劳动,在就业圈层选择上,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都更倾向于在较远圈层工作,就业圈层发生变化的农民工以回流为主。农民工留城意愿分析表明:第一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回到农村养老,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在城市中生活;从居留城市选择类型来看,第一代农民工偏好于居住在中等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更喜欢居住在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较低。基于农民工需求的代际差异分析,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来推进农民工向中小城镇流动,以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文章利用2003年和2008年两轮城镇住户收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从工资收入决定和留城意愿两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检验与时点间的比较。回归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决定与留城意愿两个层面并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农民工整体仍倚重职业流动来提升其收入水平。具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2008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但其教育回报率并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也没有随时间而"水涨船高";两代农民工均倚重职业流动来提高其收入水平,在2008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两代农民工在两个调查年度均表现出很高的留城意愿;影响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时点差异而非代际差异;迁移型职业流动不利于2008年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提高;除城市可提供的收入水平外,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工整体是否留在城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恩立 《城市问题》2012,(7):96-102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能力可为改善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发展处境提供基础性条件,进而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本文基于对上海市1026份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这一群体就业能力因素对于其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能力的五个核心指标中教育程度、就业服务享有、社会网络以及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而工会参与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变量中只有婚姻状况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显示,适恰的就业能力支持政策将既有助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职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其留城意愿、促进我国持续稳定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是影响农民工迁居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农民工迁移定居的基本事实和影响农民工定居的因素两个方面对既有文献进行了梳理.文献回顾表明,进城农民工中近四成定居城市意愿强烈,三成左右在定居与返乡之间摇摆;影响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因素可归结为经济、 制度和心里三个方面,其中非经济因素重要性在逐渐上升.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深入改革,提升农民工内在竞争力,增强城市包容性可以促进农民工定居城市.  相似文献   

8.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留居意愿的影响因素能够为人口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根据重庆市外来务工人员留城意愿调查问卷,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制度、区位几个影响因素选择13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职业、学历、在重庆工作时间、宅基地流转态度、婚姻状况几个变量对留城意愿影响显著。为促使他们市民化身份的转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城市政府应积极妥善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住房问题,增强对其的拉力;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应着力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促进他们对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适应、认同和融入;学界应积极研究影响外来务工人员迁移的制度性障碍问题,尽早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聚居选择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机理。研究发现,与非本地人聚居会降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愿,基于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的机制分析显示,与非本地人的聚居选择不利于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对流入地的文化认同,从而降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因此,应正确认识聚居选择在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其与本地人互动,提升农民工对本地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创业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有关于农民工创业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现在针对农民工创业意愿的研究已硕果纷呈,但对于如何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研究却较少研究,学术界针对农民工创业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如何将农民工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为知道农民工创业和政府政策指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生活在“富人”中间的孤独感是使城市居民感到被排除在城市之外的最重要的因素。现在城市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城市居民未能普遍享有公民权。城市居民们被划成“我们”和“他们”是指那些究人,而人们仍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是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13.
张玮熙 《活力》2023,(11):196-198
本文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农民工面对城市和农村双重作用时如何在留城和返乡间做出决策。研究发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越难以获取,农民工留城意愿越低返乡意愿越高;拥有更加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本的农民工更愿意返回家乡。本文的启示是应构建更加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应针对返乡群体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13):92-94
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各地用工难、用工荒问题日渐突出。然而,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度较为缓慢,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劳动力的供求矛盾问题。本文通过对186名河北省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民工融入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保障制度、房地产价格、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年龄是影响农民工融入意愿的主要因素。根据实证研究结果,需要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城镇生存能力,另外需要降低融入城镇的门槛。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CMDS数据和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积极的就业效应即促进更加充分就业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其中的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女性、高学历及流动时间较长的农民工所受影响更大。结论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促进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等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对农民工迁移意愿进行考察是分析农民工流动趋势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影响力大、有代表性的研究仍比较欠缺。通过回顾既有的研究成果,对农民工迁移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与归结,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年龄大都集中在18-40岁之间农民工阶层的女性正是婚嫁生育的集中期,但是在人口管理上她们属于易遗漏的群体,所以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女农民工相对于农村妇女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生育自由度。女农民工流入城市,无疑为她们接触现代文明创造了条件,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生育主要载体的妇女的生育观念在外出打工前后有无变化,有怎样的变化?未婚女性与已婚女性的生育意愿有无差异,有怎样的差异?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女农民工进城后,其生育意愿发生了改变,与农村妇女相比,她们的理想子女数减少,性别偏好不很明显,比较重视孩子的质量,在生育目的上倾向于认为生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结晶,生育意愿趋于经济理性化.该研究以继续社会化理论和适应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讨了导致女农民工生育意愿转变的环境因素,笔者指出,既然女农民工进城打工,有利于其生育意愿的转变,那么地方-府应鼓励农村妇女外出就业,最后,建议地方政府组织返乡女农民工, 通过开座谈会的方式与农村妇女进行交流,从而带动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并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的出生率。  相似文献   

20.
城市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的转移,城市农民工每年增加,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并渐渐地形成一个阶层。文章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