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绩效预算改革是公共财政建设的组成部分,改革的最终目标应与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保持一致。由此,可以推导出中国绩效预算改革的目标如下: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现有的政府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政府工作目标更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深化公共财政建设,转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与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改革途径,也是衔接宏观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与微观部门预算单位财政资金运行方式变革的一项"中观"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当前,虽然基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政府预  相似文献   

3.
有序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政府预算资源配置具有显著的引导、激励、监督和咨询功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全会再次明确"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指明了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财政管理改革是政府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基石。财政管理改革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为主线,以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目的,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为目标。北京市门头沟区财政管理改革以2002年实行部门预算改革为起点,至今已历时12年。在此期间,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为主的三大改革以及财政投资评审、财政绩效评价和预算绩效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论绩效预算在我国实施的制度约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绩效预算为依托的政府支出管理改革.这场以落实与监督公共财政受托责任为目标的改革是在政府民主化程度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稀缺与公共部门理财观念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但在对绩效预算制度进行本土化分析时,并不能得出该制度目前完全适应我国预算管理实践的结论.在我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进行这种制度"移植",还会面临许多来自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这决定了我们在引入绩效预算制度中必须走一条渐进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预算监督机制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算监督是政府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预算监督机制是财政决策符合广大公众意愿,预算资源配置合理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化,我国传统的、非规范化的预算监督机制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健全政府预算监督机制,强化预算监督力度,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政府预算改革非常关键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7.
曹欣  王涛 《中国外资》2013,(6):96-96,98
随着全球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新绩效预算的兴起以及中国公共预算和公共财政领域改革的推进,政府的资金管理理念和制度变革选择也在开始变化。在我国,以事后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切入点,财政资金"追踪问效"机制也开始逐步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是财政绩效工作的核心和归宿,更是绩效预算和事后绩效评价的有机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共财政体系日趋完善,财政预算管理的理念也由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预算绩效管理强调以明确的政府职能目标为导向,通过绩效评价,加强控制和管理,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现状、找准问题所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不断提高我国预算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应不断向"科学化、精细化"目标迈进,要在完成高校科研经费自身预算目标的同时,实现国家教育的战略目标。把政府的部门预算和高校的科研预算有机融合,通过绩效评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的使用质量与使用效益。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实现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实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财政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把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从资金分配源头上进行规范,管好财政资金支出的"闸门"着力以提升财政资金绩效为主线,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手段,以评价结果应用为保障,建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战略框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会计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政府会计改革,是财政透明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变革。构建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改革战略框架,为建立我国的现代政府会计体系奠定基础,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一、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是健全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必然选择(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适应我国公共财政发展  相似文献   

12.
预算监督是政府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预算监督机制是财政决策符合广大公众意愿,预算资源配置合理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化,我国传统的、非规范化的预算监督机制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毛国育 《会计师》2011,(9):98-100
<正>经过改革发展,与我国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从长远角度考虑资源规划分配任务的目标越来越近,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吻合的公共财政预算模式,也使我国预算管理水平和公共支出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我国高校推行绩效预算制度创新及实践步伐,将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进程,使财政项目资金发挥更好的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  相似文献   

14.
一、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认为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风险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的必要性 一是预算合法性需要。现行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规定以外,地方政府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从公共财政改革发展看,政府债务最终将纳入政府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形成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接受人大审查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杨青 《财政监督》2011,(18):20-22
在财政管理实践中,预算效率问题作为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我国当前预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既反映了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的时代要求,同时也符合深化预算改革的现实需要。在加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今天,结合专员办财政监督工作实际,探索预算绩效管理更具有现实意义。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预算绩效管理是将政府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运用凯顿的预算模式理论研究了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主要结论是,中国现阶段仍然应该以建立一种"控制取向"的现代公共预算体制为目标,中国预算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将政治控制与行政控制纳入预算过程.最后,虽然新绩效预算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预算模式,但是,中国目前并不具备实行的条件.即使对于实行新绩效预算来说,先实行一种"控制取向"的预算体制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一、我省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北着眼于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和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绩效理念,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在建设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编制绩效预算、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近年来,财政部门先后推行了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有力地推动了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新了政府预算资金管理理念。但目前,相当多的政府部门对财政资金的使用不计成本,不讲效益,浪费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本文就此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绩效预算改革是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是建设"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和"节约政府"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绩效预算改革进行研究,分析哈尔滨市在绩效预算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黄海龙 《财政监督》2022,(18):86-90
本文通过考察学习英国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绩效监督、税费管理等财政体制的有关政策、机制内涵,以及依法管理的相关程序和措施,重点对财政预算的基础管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划分、财政收支预算编制及财务信息、财政预算的审批、中央和地方债务风险管理、预算执行目标绩效监督与评价及结果运用等进行了解,总结了英国联邦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债务风险控制、财政预算执行绩效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对思考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具有启发意义。笔者就推进现代财政制度改革所涉及的重大改革措施或目标,与英国经验进行比较认识,并提出健全和完善改革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