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四川省经济差异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9—2009年四川省21个市域和181个县域的GDP、人均GDP以及人口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了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时空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主要基于标准差及Theil系数的度量方法,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原因,旨在为区域协调提供一定的基础。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的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迅速扩大,呈直线型的变化趋势;县域人均GDP分布显示四川省的经济实力集中在少数地区,人均GDP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县约占70%,而经济收入最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一带,其他一些以攀枝花为首的地区则借助地区资源及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处在全省前列;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无论从市域还是县域来看,其变化趋势都呈倒"U"型曲线,与威廉姆逊的倒"U"型曲线理论相吻合;根据锡尔系数的一阶分解,经济区间和经济区内的差异对整体差异的影响相当;从锡尔系数的二阶分解来看,市内经济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经济区内及区间的差异,因此在重视各地市发展差异的同时,更应重视各县之间的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以及人口为权数的,Theil指数,对1997-2007年中部地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和构成进行分解,实证分析表明:①从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来看,1997-2007年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差异呈现较为明显的扩大趋势,但从相对极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来看,十一年间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同时远远低于同期全国经济差异水平.②对Theil指数分解发现,中部六省省际间经济差异逐步扩大,各省内部经济差异逐渐缩小,1997-2004年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差异主要由各省内部经济差异造成,2004-2007年这种差异主要由省际间经济差异造成.③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可能导致中部地区省际间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玉翠  廖荣华 《经济地理》2004,24(3):343-346,350
从理论上分析了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发散和收敛特征。文章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的区划单元,从产出、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方面定量研究了1990年代以来湖南省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年代湖南省区域差异并不是绝对的扩大,居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的差异变化为“缩小-扩大”的波动。居民收入的差异远远小于人均GDP的差异。湖南省区域差异远远小于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省份。  相似文献   

4.
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虽然资源丰厚,经济却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地区差异明显.运用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等指标定量地分析山西省11个地级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借助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等分析工具进行区域收入差距比较、分析,得出自1992年以来山西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结论.通过对区域差异原因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内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及相对发展率,对各区域1998—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大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仍然较大,相对差异在2003年后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县域为单位,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三个评价指标,研究了2000年到2011年湖北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差异。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县域相互位置关系和经济结构因素是区域经济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地形、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率等自然社会因素也对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安宁  庄立  梁进社 《经济地理》2011,31(12):1995-2000
系统地计算了1978--2009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并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区域内经济差异、区域间经济净差异和区域间经济逆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扩大趋势。在小尺度县域单元上,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受一般县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市辖区的差异变化不大。在大尺度区域单元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净差异决定着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随着区域间经济逆差异越来越小,苏北、苏中人均GDP高的县市逐步被苏南入均GDP的低的县市赶上和超过。要积极壮大苏中和苏北县域经济,实施有利于缩小经济差异的区域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胡囡  齐艳红  刘辉 《经济师》2011,(2):223-224
文章以黑龙江省8个森工城市为研究对象,选用2000-200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和人均GDP三个指标,通过计算标准差(S)、变异系数(V)和泰尔指数(T)来分析森工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结果表明:森工城市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异先缩小,后扩大,但扩大幅度不如绝对差异显著。经济总体差异在逐年缩小,城市间呈现均衡发展态势。以人均GDP平均值和GDP平均增长率为标准来划分森工城市经济发展类型,研究表明:虎林和穆棱为发达高增长型;海林、宁安、五大连池和伊春属于欠发达高增长型,铁力为欠发达低增长型,尚志属于发达低增长型。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锡尔系数分解法,借助SPSS16.0和arcgis9.3软件系统地分析了内蒙古自1987年以来区域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内蒙古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在逐渐扩大,2005年后呈急剧扩大趋势;在空间上蒙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蒙东和蒙西;从分解分析来看,区内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都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带间差异是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达到了限制经济发展的程度,形成差异原因包括资源、市场、政策和全球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出新疆1949年~2009年经济(GDP)重心和三次产业重心,同时利用GIS技术将重心变化制作成图,得到建国以来新疆经济(GDP)重心和三次产业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疆总体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经济(GDP)重心和三次产业的经济重心不仅存在很大的偏离,而且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存在较悬殊的差别;新疆经济(GDP)重心缓慢地向东北移动,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扩大了,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1989—2010年新疆经济发展差异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综合考虑各县域人均GDP和GDP总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象限图法和泰尔指数法,分析了新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和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呈现不同的增长类型,且在东疆、南疆、北疆之间及区内各县市之间呈现分异性。区域经济滞后型的县域明显多于经济活跃型的县域,经济活跃型的县域集中分布于天山北坡、铁路、公路主干线上,经济滞后型县域集中分布于南疆以及北疆、东疆的边远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总体差异扩大的同时,东疆、南疆、北疆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内各县域之间的差异都在逐步扩大,并且区内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推动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以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以全国和湖北省1952年以来各年城市化率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湖北省城市化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和发展特征。并根据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发展阶段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1986-1994和1995--2000两个时间段,对湖北省近15年来城市比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区域经济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的高低一直是湖北省城市化发展重要而且稳定的影响因素;工业化对湖北省城市化的影响最为重要,目前由于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其地位相对来说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也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作用还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化发展不可忽视的支持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相对而言,湖北省经济外向度、民众投资、消费能力尚不够强.交通、医疗业尚未形成优势.所以这些因素对湖北省的城市化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迅  冯敬娟 《技术经济》2011,30(6):65-68,99
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圈、渝西地区和库区生态区三大经济区域,分析了2000—2009年重庆市三大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和泰尔指数,将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来评价重庆市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现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区域间差距比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速度更快。提出建议:对经济差异的调控应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为重点,同时加强各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对周围各区县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主成分综合评价方法在区域经济综合排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洋 《经济论坛》2004,(21):19-20
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各省经济面貌都有很大改观,增长速度均超过了改革开放前各自的增长水平。然而,由于发展起点的差异和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学术界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论著颇多,对于如何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将山东省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分析了1995-2011年山东省三大区域经济的三大产业、GDP以及泰尔指数,将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来评价山东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现状。结果显示:山东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后趋于平稳,区域间差距比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速度更快是造成区域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对经济差异的调控应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为重点;同时,加强各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对周围各区县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分析显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差异逐步扩大。运用Theil指数的空间分解和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方法分析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并以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其区域经济的差异性,说明政府应进一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对河南1978~2008年区域经济差异做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河南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浪式扩大趋势,且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呈连片扩张趋势,两极化问题严重。因此,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有关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中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利用TOPSIS方法,选取GDP、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10项综合经济指标,测度了中国31个省市在1997-2007年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较大,表现为省际差异、东部与中西部的地带间差异以及东部地带内差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模式存在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增加就业和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但高速GDP增长能否创造出多的就业机会,则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区域布局等因素。通过对GDP就业弹性的分析、产业产值弹性比较,并从资源禀赋情况和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来看,云南省在保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就业弹性水平,选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政策才是实现就业增长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