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应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政府社会管理,重在构建民生保障和秩序保障及权力控制制度。社会自我管理,重在型构社会组织自治和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重在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方式、回馈、效力及救济等制度。选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为我国社会管理协调机构为宜。  相似文献   

2.
政府2.0是指以公众为中心、政务公开为基础、政务服务为核心、公众参与为动力、政务整合为目标的一个新的电子政务时代.政府2.0的基本特征是:互动与互联性;定制与个性化;信任与协作性.从单向的政务信息传播,到在线的为民服务、政务办公,再到以政府2.0为代表的互动性电子政务,政府2.0的发展正逐步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在中国,政府2.0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有助于提升政府内部管理能力.政府2.0构建的网络政民互动模式,有助于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与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听民情,解民忧.  相似文献   

3.
公共参与不仅是基于民主的诉求,更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传统公共参与理论将公众视为被动的信息供给者,导致了政治输入不畅和群体性事件高发等弊端。社会建构下的公共参与将公众视为主动的信息供给者,通过政府公共机构和公众对共同关注问题进行协商,能更有效地"做好事情"。公众和政府以真正合作互动的方式共同定义和重新建构治理过程,联合设计和有效实施公共服务供给方案,从而使公众与公共行政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理想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政社互动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在追求发展与威权体制约束下,如何协调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增强治理能力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杭州市湖滨晴雨工作室的研究,发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互动中生成治理式吸纳机制:政府通过主导与分权形成整体性治理网络,且以资源与权力实施限制式社会参与,由此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效率与合法性螺旋式增长。换句话说,治理式吸纳是政府以治理的方式有选择地吸纳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比较政社互动的社会基础、权力结构、行为方式及社会功能,文章认为治理式吸纳比集权式控制、多中心治理更符合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政府是社会管理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社会绝大部分的公共管理是通过政府机构来实施的。政府为了管理社会事务、为公众服务,需要运用强制力去规范私人利益,包括对私人利益进行某些必要的限制,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保证公众共同利益的目的。因此,法律赋予了政府一定的权力。权力由于自身固有的屙I生,极具扩张力。而权力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我国政府当前的一个新的重大议题,国际社会已有这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从巴西、美国和北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中可以看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民主、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任务和内容越来越繁重,社会管理职能亟待加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继续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加快推进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创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制度化的沟通互动机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政府的咨询服务和政策指导,公众越来越渴望通过信息化的政府获取快捷、方便、自主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实施有效地将传统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现代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变,将一个廉洁、高效、高水平服务、高水平决策的全新政府形象展现在广大公众面前。政府信息的公开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即电子政务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为公众提供实用的信息和服务。档案是历史记录的原始载体,是一种重要的原生性资源,它见证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管理求变     
《新经济》2009,(6):66-66
社会管理改革今年组织试点,明年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力求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取到2012年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争取在社会管理创新上走在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10.
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建设回应型政府,在增强政府的回应性、为民服务方面,镇江市成功地构建了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诉求进行有效回应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监察制度,这一制度被国务院办公厅称之为“镇江模式”。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诉求进行有效回应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监察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使这一制度不断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力量的互动,即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广泛参与和推动,法律规范与社会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实行大部制改革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小政府,大管理"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满足公众对政府改革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大部制改革,必须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念,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具有破坏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公众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包括公众自身特征、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特征,发现沟通方式会影响公众风险感知从而放大社会风险,并从公众自身、媒体、政府三个方面提出风险沟通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若云 《经济师》2009,(2):67-68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危机事件不断为我们敲响警钟。在“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成形的条件下,如何切实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成为当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为目的,从政府与各个社会参与主体,包括公众、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媒体的角度,探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创新应急管理,实现政府一社会联动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眭源 《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67-268,275
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是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的管理进程中,向公众公开信息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在这样的形势下,要管理好开放的信息,就必须站在公众的角度,去收集、筛选、管理信息,把公众欲知的信息开发出来,与公共一起,为建立和谐的社会而努力。目前我国信息开放后,政府在信息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信息的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开放的方式方法、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建立科学节约的电子政务系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徐琦 《大陆桥视野》2022,(12):104-106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管理”概念,并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沿用了“社会管理”的概念,但是其内涵发生了变化,将“法治保障”纳入了社会管理格局,提出“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五位一体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厦门PX事件"已经成为当今政府执政方式改革的样版,促使政府开始关注如何处理不断成长的市民社会与公共治理的关系,如何将民意纳入到公共决策中。市民社会的兴起引起了公众不断成长的参与意识。政府需要积极回应公众的诉求,及时化解政策危机,以追求公共治理的新局面。公共治理很大程度需要将民意通过公共参与的方式引入到政府的政策制定中。  相似文献   

19.
乘势而生的政府环保绩效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政府环保绩效。是指政府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的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政府环保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环境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目的是向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环境服务。提高政府的环保绩效。  相似文献   

20.
一、阳光财政的内涵所谓阳光财政,从狭义上说就是财政预算的收入和支出都要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广义上来讲,阳光财政不仅包括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更包括财政决策、财政监督等内容,涉及整个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根据社会契约理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公众是委托人,政府是受托人。公众将公共管理任务委托给政府,政府有义务履行公众所赋予的责任,同时也有义务将责任的履行情况告知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