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97、1998两年日本经济连续呈现负增长,这是战后日本经济所经历的最萧条时期。1998年下半年以后,日本改变以往的财政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终于使日本经济在1999年转为正增长。我国现阶段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然而其效果还不甚理想,日本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呢?  相似文献   

2.
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的政策工具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宏观经济模型与政策工具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199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政策变量的使用,认为1997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在分析了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及2004年加强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必然性,并对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涵义及政策工具的选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1997年10月,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受其影响,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出口急剧减少。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我国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力。政府支出,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的使用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争论比较大。对于积极财政政策有利的一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对影响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因素,学术界争论比较大,人们通常从债务负担和挤  相似文献   

4.
90年代泡沫景气崩溃后,日本政府多次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却始终没走出泡沫经济的阴影.究其原因,可能是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从投资乘数理论出发,深入分析90年代日本财政政策失效的原因,则主要是因为:公共投资所产生的引致投资没达到预期效果,并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加之景气预测始终没有形成,致使边际消费倾向低,从而导致公共投资乘数缩小。  相似文献   

5.
货币与财政政策后续效应评估:40次银行危机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陈雨露 《改革》2012,(5):24-32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40次重要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进行实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产生相对较优的经济效果,应成为金融危机后的主要政策选择,但由于两种政策刺激或稳定经济的效力都集中体现在短期,为避免持续和大规模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旦危机消退、经济企稳回升,之前作为"反危机工具"出现的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应该逐步淡出。  相似文献   

6.
90年代初,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199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2.2%跌至1.1%,1992年降至0.3%,1993年再降至0.29%,1994年则为0.6%,伴随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企业经营形势严峻,破产比率上升,效益滑坡,由此累及宏观金融环境。1995年6月庞大的银行坏帐总额首次超过40万亿日元,占GDP的8.6%,不履约率占贷款总额比例不断上升,银行及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层出不穷,面对不利经济形势,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振兴计划,而其核心是财政政策,本文拟就90年代以来日本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实质,得失做一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7.
许经勇 《江苏经济》2002,(10):10-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支持原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已基本消除,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持因素尚在形成之中,因而导致经济自发增长的能力减弱,内在收缩力度加大,这就决定了经济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推动。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软着陆”之后,仍然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1997年以后,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爆发危机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为维护国内经济稳定,保证香港经济繁荣,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在客观上形成外部通货膨胀与内部通货不膨胀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表现在出口商品和劳务价格的相对上升,而且表现在国内商品和劳务价格的相对下降。“一升一降”的互动关系,便是形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同时伴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体制转轨造成人们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预期。职工下岗、干部分流、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养老制度的改革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且都直接关系到民众个人的生存性收入与支出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手头持有一定数量资金的货币必然上升,节制甚至推迟近期消费以防不测的偏好必然强化。于是,本来就表现为供给大于需求的货币,现在变得更加供大于求;本来已经收缩的投资与消费,现在变得更加收缩。零售物价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呈回落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中央及时制定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自1998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式变化影响,我国社会需求总量呈现不足。国外消费需求下降,出口萎缩,增速从1997年的20.9%,跌到1999年的7.5%。国内物价走低,需求不旺,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银行投资行为,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形成恶性循环。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直接威胁到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面对这种严峻形式,党中央、国务院选择了积极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中长期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作为短期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6年了,短期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中长期化的趋势,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文拟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阐述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特定背景和政策组合的特点、政策组合实施的效果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分析了宏观经济形势的新交化后,对政策组合的未来走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状况与效果 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主要依靠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内需的一种扩张性政策.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与一般意义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区别在于:在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不减税收.  相似文献   

11.
日本货币金融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战后至70年代初主要的货币政策是配合道奇的“超平衡预算”而采取的金融缓和政策。7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本政府主要采用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长时期地维持较低的官定利率政策是日本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政策原因。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由于急于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又错误地使用了过猛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再加上对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解决不力,导致在经济增长方面出现“停滞”局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出现极端的“零利率政策”,日本政府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在经济衰退中同时面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全面重建的“世纪难题”之中。  相似文献   

12.
香港经济增长中的财政政策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陆丰泉香港经济自50年代中期起飞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1991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按当年价格计算达6330.23亿港元,1992年人均国民收入高达16382美元,这一指标在亚洲仅次于日本,比若干...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使个体行为的生命周期特征迅速累积放大产生了显著的宏观经济效应和政策调整压力,该进程究竟会抑制还是强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性,尚有争论。基于日本1983~2018年的季度数据,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近年来日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正在逐渐下降。通过将老年人抚养比引入货币政策效果方程和财政乘数方程,文章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确实是导致日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弱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日本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90年代以前日本的货币政策为传统的利率诱导型 ,90年代以后 ,为了克服经济萧条 ,日本银行采取了大幅度放松银根的政策。1 995年在再贴现率降低为 0 .5 %的历史最低记录后 ,日本将作为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 (无担保银行隔夜拆款利率 )依次下调 ,1 999年 2月至 2 0 0 0年 8月间采取了所谓的零利率政策。日本银行想通过降低中长期利率来拉动总需求的增加。但是其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并不理想 ,其原因之一是货币乘数下降。本文以 90年代为中心 ,考察日本货币乘数为什么下降 ,并探讨如何使其货币乘数上升  相似文献   

15.
发达经济体复苏增长疲软是构成全球经济减速的重要原因,评估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空间有助于客观认识发达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并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及实证分析表明,当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已经偏离稳态水平,财政政策空间显著缩窄,由此倒逼央行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债务货币化拓展财政政策空间,但即使考虑金融危机期间超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当前美欧日财政政策仍然难以实现财政债务负担率的稳定,预示财政政策空间的缩窄。因此,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可能推高系统性风险,对此,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降低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负面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印度瓦杰帕伊政府加速经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70年代末期起,印度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印度经济走出了长期徘徊的局面.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从70年代末期以前的3.5%上升到80年代的5.6%.但是,90年代初期,经济陷入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之中.针对独立后建立起来的具有半管制性质的经济体制,90年代初期上台的拉奥政府进行了大胆的经济改革,推行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使经济走出了困境.1996年大选后组成的高达及古杰拉尔联合阵线政府依然坚持拉奥政府进行的经济改革,使经济增长率在1996-1997年度达到8.1%.但是由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年度经济增长率下降了.1998年2月进行的第12届大选中,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印度人民党提出,一旦执政,要在3个方面与前政府不同,一是国产化,二是仅限在优先部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三是有步骤地全球化.大选后组成了以印度人民党为主体、人民党领袖瓦杰帕伊为总理的联合政府.瓦杰帕伊政府并未完全履行竞选承诺,在经济上依然坚持改革,使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发展.现在,印度经济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之一.  相似文献   

17.
“九五”末期,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呈现出积极的变化:2000年经济增长率止跌回升,达8%,国内生产总值达8.9万亿元,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加快,社会需求进一步回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据此有的学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应转向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笔认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因并没有发生质变,因此现阶段仍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能功亏一篑。  相似文献   

18.
《首都经济》2005,(1):28-28
2004年12月上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5年我国将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   近年来,在世界上尤其在亚洲,中国的经济规模,接受国外直接投资、贸易方面的存在逐渐提高.接续80年代,90年代也实现了年均9%的经济增长率.为此,中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1990年的1.8%上升到1999年3.4%,经济规模赶过了意大利,居世界第7位.从最近3年的经济增长率也能看到,中国自1998年以后,在推进带有疼痛的三大改革(金融、国有企业、行政)的同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出口猛增的2000年恢复到8%以上.而东盟虽然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产业结构仍存在着薄弱性,行情仍然疲软.美国IT经济泡沫破灭的影响出现后的2001年,中国和ASEAN的增长率有差距扩大的趋向,使中国的飞跃发展显得更加突出.(见表1).   ……  相似文献   

20.
一、内需不足下的财政货币政策评介 1998年以来,受国内自然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需求不足,影响了经济增长。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国执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辅以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其主要措施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1998~2001年累计发行了5100亿元长期建设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