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金融风暴使得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受到了全球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声誉风险的产生途径和诱导原因入手,分析声誉风险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的不同后果,并给出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建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即使是损失很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也会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效应及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201件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声誉的风险分担机制,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更低且恢复较快;而涉及高管人员的操作风险事件会造成更大的商业银行声誉损失。本文进一步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有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更易受到声誉损害,但国家声誉对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声誉风险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风险抑制作用会与商业银行有形资本形成"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和高管人员在监管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落实有形资本的监管制度提升对声誉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融监管研究》2020,(1)
即使是损失很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也会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效应及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201件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声誉的风险分担机制,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更低且恢复较快;而涉及高管人员的操作风险事件会造成更大的商业银行声誉损失。本文进一步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有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更易受到声誉损害,但国家声誉对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声誉风险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风险抑制作用会与商业银行有形资本形成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和高管人员在监管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落实有形资本的监管制度提升对声誉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敏 《金融经济(湖南)》2014,(3):114-116
作为经营信用的特殊企业,声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也能给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本文从声誉问题的起源及其一般应用出发.对商业银行声誉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展开综述,以期促进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其中,商业银行的声誉问题主要涉及声誉的作用、声誉风险的内涵及特征、声誉风险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当前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声誉,从而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处于股改转型期的商业银行,应当深刻理解有效规避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要有意识地建立和强化声誉管理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控声誉风险。本文着重分析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形成,针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商业银行股改转型期声誉风险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商业银行股改转型期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声誉对于商业银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的缘由在于银行自身经营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而好的声誉可以减轻这种不稳定性,差的声誉可以加强这种不稳定性。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分析了商业银行的微观不稳定性并由此推论得出了声誉对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一旦遭遇声誉风险,其破坏力在短时间内可重创商业银行多年积累的市场口碑,损害银行利润与市场价值,影响银行稳健发展。建立健全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识别风险预警信号,主动引导和化解风险因素,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品牌内涵与价值,在激烈竞争中提升商业银行的客户忠诚度和市场美誉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现实,阐述了当前商业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与媒介沟通不畅、经营理念有误等现象,造成了声誉风险;进而从建立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危机公关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员工声誉风险意识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最后通过分析良好的声誉管理会提升客户满意度、吸引更多投资者、提高员工工作热情、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等,阐述了做好声誉风险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同其他风险种类相比,声誉风险有其个性化特征,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既要研究风险管理的一般规律性,更要在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银行市值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杜邦财务体系,选用贷款、存款、手续费收入、不良贷款率、流通股份等指标,引入Feltham-Ohlson估值模型对银行类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润差仍然是中国上市银行的利润和价值来源,不良贷款率对银行价值有负面影响,该指标在中国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6)
在美国贸易战和A股市场剧烈下行的背景下,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正一步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以主板、二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为主体的"正金字塔形"资本市场初步形成。IPO审核趋严、效率提高、监管趋严、国际化、投资者保护升级以及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的改革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动向,这导致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巨大冲击。直接层面来看,企业融资渠道拓宽,商业银行投行化转型成为一种必需;深刻层次来说,商业银行必须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提供交易撮合、咨询服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亟须创新产品、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极大的服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由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银行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声誉是银行的生命线。论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国外管理银行声誉风险的主要做法,并就如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能力,从完善风控体系、构建长效机制和提高应对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只有进行良好的市场细分之后,才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由此相应地采取特定的营销战略来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达到借助市场细分,寻找市场机会,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结构,采取多种经营策略,确立有利的竞争地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支付的兴起与商业银行服务边界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支付方式的出现和兴起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而且对商业银行的核心支付功能将带来挑战。随着电子支付方式的演进和第三方支付组织的出现,商业银行作为借贷中介出现"脱媒"之后又面临着"支付脱媒"的挑战。本文将围绕电子支付当前的主要方式、产品和组织创新,其对商业银行服务边界可能带来哪些改变,银行面临哪些"支付脱媒"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然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对银行业务经营单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变原有粗放式发展为精细化管理,诸多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准备引入和推行FTP体系。整个行业对FTP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然而,绝大部分研究文章都把目光聚焦在商业银行总行层面,对其下属业务经营单位(如分行)层面的关注较少。本文试从业务经营单位(以分行为例)角度出发,阐述FTP体系对业务经营单位经营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国内金融支付领域接连有几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一是人民银行颁布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正式上线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简称超级网银);二是中国移动全资附属公司广东移动入股浦发银行20%股份,意在合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商业银行发展电子商务市场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以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经济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电子商务时代。作为传统的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商业银行能否抓住网络经济快速崛起的历史机遇,把握电子商务快速增长的市场节奏,面对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加速形成竞争与合作并举的良性环境,在新兴市场中确立电子金融服务的领先优势,对于处在由传统息差收入向利润多元化转型的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