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经会 《中国就业》2006,(11):41-42
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渔业就业状况 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渔业就业总数406299人。其中,专业劳动力160238人,兼业劳动力246061人。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与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农业人口大省,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河南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形势愈加严峻.而中小企业的地缘优势、自身的特点和农民工兼业的工作特征所影响已成为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要发挥中小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作为政府通过扶持和发展本土中小企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就业,培育农村新的经济体,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等措施,切实落实国家及省相关促进就业的新举措,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才能最充分地实现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一谈到农民工,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进城的农民工。是的,很多农民工进城了,但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活跃于城郊和农村之间,他们就是“兼业农民”。所谓的兼业农民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同时从事农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兼业农民可分为两部分:兼农兼商,兼农兼工。兼农兼工中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企业,一部分进农场。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宿豫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现辖16个乡镇,总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近年来,宿豫区劳动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本领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我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具有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储备,但同时也构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工作的开展,连续八年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改革的推动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招工难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国家农户兼业现象十分普遍.农户家庭成员中有25%~60%的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就业,他们创造的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30%~70%.  相似文献   

7.
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强弱直接影响城镇化的进程与质量。以胶东地区为例,对务农、兼业和非农农民的就业、居住和户籍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农民就业城镇化意愿与居住、户籍城镇化意愿依然差距较大,就业与居住的理想地点仍然错位明显;年龄对于各类农民不同层次城镇化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家庭年收入对于非农和务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子女婚姻需求对非农、务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子女就学需求对于兼业农民的就业、户籍城镇化意愿影响以及非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较为显著。研究表明,一方面胶东地区城镇人口中的"人户分离"问题难以快速减轻,另一方面,县城作为县域城镇化的中心,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镇区主要为务农、兼业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新闻直通车     
《中国乡镇企业》2012,(3):38-41
<正>江西:以农民增收就业为目标发展休闲农业本刊讯(特约记者/泰子)日前,记者从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程关怀在"江西省开放型农业和休闲农业工作座谈会"上发言中获悉:江西将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为目标发展休闲农业。程关怀副厅长说,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主体是农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出路之一。最近我们在广西阳朔抽选了12个村民小组,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比重已由1990年的7.5%,提高到1991年的9.1%,其中当年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重,1991年比1990年增加了1.8倍。而且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女劳力转向二、三产业的比重高过男劳力。在当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中,女劳力为12人,占当年转移的劳动力的85.7%。女劳  相似文献   

10.
孙仁杰  张洪艳 《活力》2014,(3):45-46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分析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障碍,主要有: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土地制度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是就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琰  贾晓辉 《中国就业》2011,(11):52-53
山东省是人力资源大省,现有农村劳动力3400多万人,加快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技能促就业、能力促创业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技能扶贫计划”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集中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失业返乡农民工、企业在岗农民工、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两后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54.6万人,196.5万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日趋突出,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不断加重,"谁来种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难以绕开的话题。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会议提出的相关政策主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需要立体思维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丰城市积极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就业达5.7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9789人,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强京郊农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京郊农民的现代化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领导管理机制、网络管理机制、信息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李强 《中国就业》2014,(4):32-33
正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保障进城农民工实现平等稳定就业,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河南省信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结合信阳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孙剑 《经济界》2009,(5):78-82
当前我国的捉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供给不足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矛盾。数据检验表明,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产品供给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在我国农业生产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下,必要的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农力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对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面对我国当前城镇新增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消化往年的失业劳动力的压力大的严峻形势,为什么还要大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许多城里人,尤其是广大老百姓满腹疑惑,不得其解。为此,本文想通过如下分析,以期让疑惑者们开怀得解。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将就业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任务,实现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年轻力壮的农业劳动力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城镇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二三产业就业机会的增加等等,又为吸纳和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农村“零就业家庭”是指辖区内为农村户籍的家庭中,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在一年内本家庭劳动力年龄段的成员中无人外出务工或在二、三产业就业的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