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国绘画的风格来说,向来有工笔和意笔之分。在研究北宋花鸟画的演进上,我采用研究工笔写实与墨笔写意两条不同风格道路的方法。即文人意笔花鸟画在唐及前朝的孕育,之后至两宋时期黄筌、徐熙的不断壮大、充实。把两宋花鸟画分为工笔写实与墨笔写意两条道路进行研究,有利于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简化、梳理,使读者较容易理清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中国花鸟画的美学意境,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随着绘画技法及思想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在逐渐地、不断地被开拓和发展着。在北宋花鸟画中,技法之美,画面之美,乃至蕴含于画面之中的画家人格之美,都在拓展着中国花鸟画新的美学意境,这些美学品格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花鸟画存在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它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也是自成体系的。前人把它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勾勒、没骨、没色、水墨等技法形式。取景布局并不拘于焦点透视。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  相似文献   

3.
从电影《小城之春》《城南旧事》等影片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写意美学现代转化的特点,大多以缓慢的抒情风格、细腻的画面镜头、隐喻的镜头语言等呈现。王家卫导演独树一帜,他的影片《重庆森林》是另外一种写意美学的现代转化,漂浮的镜头、迷幻的色彩、喧嚣的音乐、虚实的意境打破了传统写意美学表现出的宁静与含蓄。本文从影像语言和艺术表现方式分析《重庆森林》写意美学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4.
临近世纪末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进人了多元并举与综合的特定历史时期。尤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际,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亦不断冲击着传统绘画艺术,这自然也离不开对花鸟画进行一番审美上的剖释。然而,如何在寓兴与写意这两个传统的基础上去揭示自然之美、自然与人生关系,借自然而表述人的思想、审美情感、品格与情操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如何在生活的源流上去  相似文献   

5.
王澄宇,字云通,号三秦神游,陕西渭南市人。1947年8月生。早年毕业于西安美专,后随中央美院国画系著名画家焦可群教授研习写意花鸟画。受到吴作人大师的亲切指导。他有坚实的绘画基础,曾对人物山水工笔花鸟等中国传统国画技法进行过刻苦的磨练。20年来,画家致力于中国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作品多次参加美术展览,特别是1998年冬到西藏为官兵作画,受到部队首长的高度赞扬。松鹰图、搏击图、鹏程万里、群虾戏水、报春图等是其代表作。作品被多家学刊、报刊发表介绍。作品获中国百年风云人物金奖,并输入20世纪人才库等专业大典。受到国…  相似文献   

6.
工笔和写意是两个不同的画种,二者在艺术规范、表现手法和风格面貌上多有不同,所以要做到兼能并擅很不容易,但青年画家刘金贵却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工笔画造型精整,典雅,构图另4致中不失空灵俊发之美。他的写意画多以文人逸笔写出,但做到了放而不野,松而不散,  相似文献   

7.
对活跃在中国画坛的油画家进行的写意油画创作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从"写"和"意"两方面结合目前油画家的创作与实践,分析了中国写意油画的独特审美内涵,揭示了中国写意油画强调意境的主观构建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特质,并提出中国油画家在系统学习和研究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趣、表现技法引入自身的油画创作,可以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在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后,达到了一个艺术美的极致,在技法上形成了成熟的完整体系,绘画理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艺术批评也形成了具体的衡量标准,“气韵”和“意境”成为衡量中国画品格高低的关键。无论从中国画发展的哪个阶段来讲,都深刻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此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表现特色,致使中国画代表了东方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9.
怀着对现代花鸟画的冷漠,笔者步入姚舜熙的个展“实入虚出”,当浏览了他所有的作品之后,我驻足于“红色系列”前,最初的感动来自于直觉:这是一个勇于向中国画坛单性繁殖的传统挑战的毫无禁忌的画家。说他画的是工笔,却又任性地将大团大团泼墨般的火红揉入画面:说他画的是写意,却又让精致不苟的线描深入每一个细节,不仅如此,他甚至肆无忌惮地摈弃了某些中国画至高无上的教义诸如“留白”之类,而让他所钟爱的色彩尽情泼洒,雄雄浑浑却又清清晰晰,如梦如幻却又真真切切,景象宏大,气势不凡。  相似文献   

10.
向新 《新经济》2006,(10):96-98
梁雨森,广州知名画家。自幼喜爱绘画,先后师从岭南著名画家陈永锵、梁占锋。他对花鸟画有着独到的研究,以画梅花,锦锂等最为擅长。他的老师陈永锵曾在他的《梅花精神》画辑中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雨森,年龄不大,但我与之相识也有三十余年了……三十年说短也长!  相似文献   

11.
高妍 《经济研究导刊》2014,(15):195-196,292
英文电影的中文译名体现了音、形、意之美。音之美表现为汉语的声、韵、调,如双声、叠韵、平仄和拟声等;形之美表现为汉语的词语结构多讲求平衡之美,如四字成语和自由组合的词组;意之美在于巧妙精深的意象之美和模糊朦胧的意境之美。在汉语美学观照下的英文电影名翻译可以为影片的商业利益服务,为文化交流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百家争鸣,解构主义的异军突起,使传统的西方美学思想受到叛逆者的挑战,他们摒弃和谐统一的美学原则,肯定非逻辑性的偶然机遇,追求冲突与破碎之美,它作为当代建筑发展的催化剂,深深影响并推动着当代建筑各风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积极倡导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在对郑板桥生平及绘画的时代背景加以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从竹、兰、石三种题材对郑板桥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分析,在书画、题跋、布局、枝法方面对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湖州书画千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古邑、东南望郡湖州,是长江流域原始文化─—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6000多年的邱城遗址、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和4700多年前的钱山漾遗址都是明证。书法绘画,作为湖州人文的一部分,更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自有画籍始,古代的湖州便与书画家、书画史结下了不解之缘。湖州,为中国南方山水画的发源之地,书画艺术代不乏人。书画名流如繁星灿烂,闪耀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他们有的为本籍,有的为客籍,在书画艺术上,兼长互衬,熔于一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风格,同时也有它特定的功能和技法,形成…  相似文献   

15.
园林美学是应用美学原理研究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通常在中国园林中体现的是一种集自然美、生态美、社会美,具有时空性和综合性的造园手法,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本文作者结合杭州太子湾公园整治对园林美学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当代杰出的工笔画作品,在于画家在创作思想上,树立大工笔画意识,打破小的情趣,对传统和现代美学、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有充分深刻的自我理解;在创作技法上,融汇中西、结合工写,从其他画种中取吸营养,形成个人大胆精细、独特鲜明的绘画风格;在创作空间上,摆脱三维视觉束缚,充分展示自我,全面解放空间,营造出恢宏、浑厚的大气势,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金牌奖得主李魁正、冯大中、谢振瓯、贾冕、于文江等五位画家在这几个方面是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日本枯山水可谓之精神庭园,其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中 国文化的渗入有关,同时也与日本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通过 梳理与归纳相关文献与古籍,可得三方面结论:其一,枯山水原 型可溯至日本古代,其造型以模拟自然、写实为主;其二,镰仓 时代由于政治、禅宗等因素,枯山水被赋予“禅意”色彩,表现 为筑山写意之特征;其三,室町时代受宋代山水画、军事,以及 山水河原者介入造园等因素影响,枯山水最终表现为平庭写意之 样式。中国现阶段仿建的平庭写意类枯山水与禅意无关,未来应 结合中国自然和社会等因素进行演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大花鸟境界     
在中国画领域,花鸟画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仅以近世而言、就有青藤、白阳、八大、老莲、虚谷、杨州八怪及赵之谦、吴昌顾等赫然大家,到了现代,又有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唐云、郭味蕖等承古变法、推陈出新的名师。丰厚的传统形成了衡量花鸟画水平的笔墨法则和形式规范。它们既是今日画家赖以师承的遗泽,也向花鸟画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回应传统,探索创新,是当代花鸟画家面临的时代课题。在这个时代课题面前,姚舜熙锲而不舍地研习探索,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风格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诗的三要素就构成了古诗中独特的美学视角:声文、形文和情文。音美或吟或唱,宛若天籁之音,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形美律绝不一,聚散自如,如天马行空,变幻莫测。意美仿佛行云流水,意境或悠远或淡然。译诗中的绝妙好词,完美的形式往往是译者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并经过反复推敲,并融入自己的美学追求的结果。唯此才能译出精到传神,点石成金,构思精巧,声情并茂,唯美而又富有韵致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典传统诗歌讲究声律之美,注重音韵和谐之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诗歌出现,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技巧美的过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隋唐五代和两宋,尤其是"盛唐之音"之韵律"诗乐"的全面成熟及繁荣兴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文章旨在论述其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