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是商业银行会计和监管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以民生银行为例,通过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同时以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及不良贷款等指标大小,研究和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绩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2.
田存志  刘可 《经济前沿》2012,3(2):150-160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具有较大的自由,商业银行可以对其实施管理,以达到盈余管理、信号发送、资本管理的目的。本文利用我国22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前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盈余管理动机、信号发送动机和资本管理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变化。我们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以膨胀利润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和负向的信号发送;而上市后银行膨胀利润的盈余管理大大减弱,直至不显著,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负向信号发送作用没有改变;我们没有发现商业银行包括上市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中存在资本管理的证据。该研究有利于深化对商业银行治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与国际通行作法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准备钏类单一,计计提比例低,计提方法不科学,准确金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将坏帐准备金和贷款呆帐准备中二为一;根据外汇分帐制确定性准备金计提货币;增设专项准备金,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对各类贷款按其内在损失程度确定不同比例计提专项准备金,并对其实行部分免税。  相似文献   

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拨备用于覆盖贷款的预期损失。鉴于预期损失的客观存在,建立科学完善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机制对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这种计提机制应具备及时性、前瞻性等特征。文章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方式发展变化的分析,就建立前瞻性的准备金计提方式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贷款损失准备金、资本监管与银行财务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考虑商业银行是否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高资本监管要求将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和改善银行财务绩效的观点是错误的.本文通过对美国银行业、我国4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及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发现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依赖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水平.银行充足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是保证资本监管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保障之一.通过比较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会计准则与监管政策,可以发现两者存在冲突,主要表现在计提理念、计提技术等方面.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监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兼容性问题日益紧迫,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也受到考验.为此,本文提出了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和完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政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动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事前计提的用于覆盖预期损失的一种拨备,能降低银行报告盈余的波动性,可被用于满足盈余管理之需要。当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时,其报告盈余将与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然而对我国42家商业银行2004-2007年,以及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1993-2007年的实证研究发现,样本银行却并无此管理动机或管理需要,且城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动机更弱,这可由我国银行业特定的所有权结构、控股结构及其衍生的管理激励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雪艳  魏永红 《经济论坛》2006,(13):112-113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内容失真。一是资本充足率高估。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要求,当资本损失准备与特定资产减值无关时,方可作为附属资本计算资本充足率。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公布的资本金内容中,仅仅计提一般准备,没有对特定贷款提取损失准备,提取的一般准备用于核销资产损失,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则将计提的一般损失准备作为附属资本进行处理,实质上高估了资本充足率指标。二是资产减值准备提取不足。从监管部门的检查中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与国际通行作法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准备金种类单一,计提比例低,计提方法不科学,准备金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将坏帐准备金和贷款呆帐准备金合二为一;根据外汇分帐制确定准备金计提货币;增设专项准备金,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对各类贷款按其内在损失程度确定不同比例计提专项准备金,并对其实行部分免税.  相似文献   

10.
由华 《时代经贸》2010,(24):216-217
针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顺经济周期性和贷款损失准备问题,为简化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处理减值问题。本文试分析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业务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顺经济周期性和贷款损失准备问题,为简化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处理减值问题.本文试分析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业务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针对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面提出了四点现状,同时结合案例运用数据分析强调贷款不良率偏高、拨备计提不够充分,然后运用新会计准指出农信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的不合理,税收制度加强了顺周期性,从而可能操纵会计利润.最终针对每点现状展开探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现状。计量分析中通过建回归模型,对中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上市银行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并不明显。与一般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同,银行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时会更关注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经营的稳健性,盈利能力、资产运用能力属于次要的财务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美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发展的历程,及美国会计界、银行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在贷款损失准备金政策上曾经存在的冲突和协调完善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同样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认为会计部门、银行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应该加强协调,完善法规,指导银行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尽快健全我国银行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  相似文献   

15.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与监管规则的冲突和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孟祥军 《现代财经》2007,27(11):44-49
恶劣的资产质量和薄弱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导致银行破产和银行危机的最主要原因,而通过提取充足的准备金,及时确认损失并予以核销,可以有效避免严重的信用风险积聚所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从会计和银行监管规则制定者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基本立场出发,分析和比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范的最新发展及其冲突和协调的相互关系,以期对完善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相关的会计和监管规则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难度愈来愈大,本文主要以民生银行为例,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监管新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贞玉 《时代经贸》2013,(12):68-68,70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难度愈来愈大,本文主要以民生银行为例,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监管新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策略对其信贷供给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业倾向于根据即期或历史信息对其信贷组合的预期损失进行评估,但其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却倾向于是逆周期的,似乎与即期准备或后向准备管理策略下的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相悖,这需要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和银行业特定的演变规律才能给予合理解释。自实行统一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政策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基本上处于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且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处于下降的通道,当我国银行根据即期或历史的贷款损失信息进行信贷风险的评估时,其将高估了信贷组合未来的预期损失,从而倾向于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并供给相对较少的银行信贷,进而引致了贷款损失准备的逆周期变动。  相似文献   

19.
贷款损失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发放的贷款收不回来而遭受的损失,贷款损失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贷款损失作为银行经营成本的一部分,理应在计算所得税应纳税额时子以扣除,但是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税收制度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及时足额的计提准备金,不利于防范风险与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20.
郭斌 《时代经贸》2020,(17):11-12
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是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本文从会计与监管两方面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规定进行比较,提出拨备监管指标管理下的内在规律,并对实务中银行管理层关于贷款损失准备常见的误解进行分析,希望对银行拨备管理人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