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药饵法又称内服法,是预防和治疗蟹病的常用方法。根据河蟹的病情,把相应的药物拌于饲料中,药物随着河蟹对饲料的摄食进入蟹体内,从而在体内发挥作用。此法对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及保健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河蟹生活在水中,患病不易被发现。要想知道养殖的河蟹是否生病,应先了解生病的蟹同正常的健康蟹的区别。一般可从以下几种情形来判断:1.从养殖蟹类的吃食情况判断。在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蟹的吃食量突然下降,甚至停食,即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南通市富民港良种场地处沿江地带,水资源丰富,近几年来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实农民钱袋子,场领导组织开挖了1000多亩河蟹养殖地,养殖户近100余户,年产量近60吨,产值近300万元,成了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农民的养殖热情有增无减,但天有不测风云,从2000年以来在我们良种场相继暴发一种河蟹抖抖病,其来势猛,发病率高,传染快,死亡率高,据调查直接经济损失近50万元,有的养殖户甚至绝收,河蟹“颤抖病”目前是养殖户最害怕的一种疾病,使养殖户们有谈“抖”色变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2013年6月初,江苏宿迁市泗洪龙集养殖场发现所养殖的河蟹生长缓慢、行动好像受到抑制、迟缓,出现少蜕皮甚至不蜕皮现象,经检查病原疑似蟹奴病,据不完全统计,被感染的池塘300亩左右,发病河蟹规格在8—35g不等。为了尽快找出治愈方法,特此进行小面积治疗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河蟹"抖抖病"又叫颤抖病、环爪病,主要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发病初期,步足尚能伸直,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蟹站立不稳,步足颤抖,呈环爪状,不能伸直;鳃丝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或褐色;肝脏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积水,有时背甲内膜也坏死脱落,4~5天后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放,多收少收在于管。病虫害防治是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的全过程,也是决定渔业生产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鱼、虾、蟹属水生变温动物。比陆生动物易生病、难发现。池内养殖对象发病初期不易发现,一旦肉眼发现有生病的鱼、虾、蟹出现,这时已生病的群体病情已处于中后期,病菌已  相似文献   

7.
<正> 聚缩虫类病是河蟹育苗期的常见病,从抱卵蟹到大眼幼体都有不同程序的危害,感染速度快,死亡率高。 一、聚缩虫类的生物学特征 聚缩虫类属原生动物门,缘毛目,钟虫科的纤毛虫,包括聚缩虫、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以前者为最常见,聚缩虫柄分枝成群体,各个体的柄内机丝彼此相连,一受刺激整个群体收缩。单缩虫柄分枝也成群体,但柄内肌丝不相连接,仅受刺激的个体发生收缩。钟  相似文献   

8.
<正>河蟹抖抖病又叫颤抖病、环爪病,主要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发病初期,步足尚能伸直,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蟹站立不稳,步足颤抖,呈环爪状,不能伸直,肢尖扎于土层,鳃丝发黑、溃疡、缺损,肝脏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  相似文献   

9.
<正>河蟹在天然环境里抗病力较强,且天然水域水质清新,有害病菌较少,不易发生黑鳃病。但在集约化养殖程度较高的池塘中,因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大,使得水质变坏,河蟹很容易发生黑鳃病。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人工养龟的迅速发展,病害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而龟类的防治药物和给药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1、防治药物 (1)消毒杀菌药主要用于龟池、工具(包括容器)等消毒。常用的有生石灰、氯制剂(如漂白粉等)、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碘制剂(如络合碘)等。 (2)治疗用药分为外用药、内服药和注射用药等。  相似文献   

11.
口服药物治疗鱼病,就是将药物拌入饲料中制成药饵来进行给药,或者在投饵时临时将药物拌入饵料中,这种方法用药量少,操作方便,不污染环境,对鱼体不产生应激反应,是一种能发挥吸收作用的投药方式。但对于摄食活性生物饵料的鱼类和滤食性鱼类,不能摄食药饵,则可采用间接法来防治鱼病,即先将药物投放到饵料生物中,鱼类通过吞食饵料生物而摄食到药物,使药物间接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如鳜鱼、乌鳢、翘嘴红鲐、黄颡鱼等肉食性鱼类,如果不投喂配合饲料,仅投喂饵料鱼等活性饵料,则可采用间接法防治鱼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