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民生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萍 《活力》2010,(2):117-118
民生新闻采访是地方电视台记者经常需要进行采访和报道工作,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对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很好地提高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质量,从而有效办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2.
白雪峰 《活力》2011,(3):143-143
新闻是受众认识社会的金钥匙,是广大群众与政府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媒体的立事之本,形象之本,强生之本,发展之本。没有新闻的媒体就不能称之为有影响力的媒体。而记者作为媒体里的一个细胞,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记者所采编的新闻如何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成为受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新闻采访时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相似文献   

3.
孙冬梅 《活力》2011,(5):176-176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报纸中的新闻,出现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4.
史国立 《活力》2014,(10):90-90
《新闻夜航》是中国新闻名专栏,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多年来,成为受众一个准时约会的对象,但在民生新闻栏目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内容满足受众“口味儿”?这个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金磊 《活力》2011,(15):48-48
真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的灵魂。这就要求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在认识、判断和推理方面是真实的。真实是广大受众对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完成新闻工作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坚持新闻现象的本质与真实。讲真话,报实情。是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电视新闻应该如何表现真实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下面从电视内容的真实、电视新闻图像的真实和电视新闻音响的真实等三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表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向国锐 《活力》2012,(6):173-173
近年来.随着观众欣赏口味和对经济新闻期望值的提高,人们对电视经济新闻进一步创新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立足行业点和经济新闻的特点,遵循规律,开拓创新,进一步搞好经济新闻报道。使之更加贴近受众,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为此,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丁辉 《活力》2014,(6):132-132
对新闻记者来说,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为了获得最好的采访效果,采访者需要主动地去捕捉对方的心理动态,去引导被访者说出事实来达到采访效果。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如何把握受众心理呢?前期的采访准备,现场的临时发挥等对于采访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焦文波 《活力》2012,(15):60-60
现场报道,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方式,是直接与新闻人物见面,直接与被采访对象交流,把新闻人物与新闻现场带到观众面前的一种报道形式,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并且给观众以无懈可击的身临其境感。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记者是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与新闻事件同为新闻的主体,是节目与受众之间交流的纽带,在现场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提高记者把握现场的能力,使现场报道更具现场感,是决定现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胡海艺 《活力》2009,(3):57-58
一、新闻本源的回归。用事实说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的受众对电视传媒的传播,特别是对电视新闻的传播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电视传媒在努力满足受众需求的时候,应对新闻本源的回归多一份执著。“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是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  相似文献   

10.
徐培亮 《活力》2005,(6):327-327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私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式。对媒体和受众而言,隐性采访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其价值是十分宝贵的。因而在媒体发展越加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被引入作为新闻报道的手段也自然成为水道渠成的事。  相似文献   

11.
陈怀旗 《活力》2012,(6):164-164
新闻采访是新闻制作各环节的重要基础,也就是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提高民生新闻采访技巧,能够使新闻生动形象,更能够引起受众的收视兴趣。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主要有:寻找平民视角,建立平等交流,寓问于谈,深入交流;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包括多个层面,除画面选择、截取、切换外,语言编辑也是电视新闻编辑基本功之一,好的语言,是彰显电视特色和增强画面表现力的主要载体和重要补充.优美、鲜明的电视语言,不但会给广大电视受众带来美的体验,同时,也会引发受众深层的思索和无尽的想象,会给受众以画面之外的无限、有特指的空间,是其他各种媒体无法取代的,也是电视新闻语言和声讯新闻语言、平面新闻语言编辑要求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报纸中的新闻,出现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14.
郭丹 《活力》2014,(1):31-3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的传达对新闻来讲绝对是致命的伤害。新闻错误信息的传达对受众、对社会所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可怕的,甚至是无法控制的。那么什么是新闻真实度呢?它是指某一新闻事件从发生背景到发生过程及产生的结果经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写作、编辑,最终通过发布后在受众那里得到的认识、理解和反馈与新闻事实本身的比照接近程度。  相似文献   

15.
王志鹏 《活力》2013,(10):111-111
采访是有既定目标的对话。电视新闻采访.就是说指电视新闻工作者为完成一篇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围绕采集新闻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新闻活动。它表现为新闻活动的公开性、依赖性、矛盾的冲突性和凸显性。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采访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6.
吴天飞 《活力》2013,(9):53-53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颇有渊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探索新闻事实的真相。近年来。在我国当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被频繁采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听觉效果.而且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更使受众有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的一些特制,因此,隐性采访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记者的诚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李涛 《活力》2005,(11):157-157
虚假新闻直接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新闻界的大敌。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是新闻报道不可动摇的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失去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终将得不到受众的信任,而为受众所抛弃。  相似文献   

18.
闫姝莹 《活力》2014,(6):124-124
电视现场报道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通过话筒或者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是最能发挥电视的特长以及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电视现场报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新闻表现形式,记者可以直接在现场通过画面、语言等手段向观众呈现出来,正因为如此,电视新闻媒体有着比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董琳 《活力》2014,(3):94-94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颇具渊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探索新闻事实的真相。近年来,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频繁采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而且更加使人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有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但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为此,笔者以自身从业十年的经历,简单总结了新闻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20.
张国英 《活力》2013,(10):98-98
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弄清事实真相,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本文作者试对采访心理进行全面的阐述,旨在探油阻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