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几年来,各地认真抓谋划、抓发展、抓提高、抓落实,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农业产  相似文献   

2.
郑会霞 《辽宁经济》2000,(12):41-41
一、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那么,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确保农业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第二次质的飞跃的必由之路。  首先,农业产业化解决了农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之间的问题,提高了农民抗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效益,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其次,农业产业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输出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有利于农村吸收短缺的投资,从而确…  相似文献   

3.
钟立华 《老区建设》2008,(16):19-21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工业化需满足更高的后发赶超要求,信息化肩负弯道超车的重要使命,城镇化事关经济内生动力生成,农业现代化则最具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在空间落实上采取效率优先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类型出发,推动最具潜力和最具优势的地区率先实现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率先探索和引领示范作用。区域重大战略的六大区域有三个位于东部地区,一个位于西部地区,两个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非简单的从属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均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5.
问:当前中国的文化热恐怕是近代以来第二次。您看这两次文化热的出现有什么联系,或者说历史必然性? 答:两次文化热的出现都同中国近百年来的根本课题——中国社会要走上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课题提出已一百五十年了,可至今远未完成。我们现在有必要从总体上对现代化的历程作出反省。中国周围有些在历史传统上深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在不同层次上都已走上现代化,远远超过了我们。而我们花的代价比他们大得多,经过了一百五十多年,为什么不能成功?这说明中国的根本变革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不是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实际上只是一个表征性的东西),而是要求我们走向社会文化形态的全面革新。  相似文献   

6.
深入理解农业现代化记者:如何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一号文件提出的"四化同步"战略中的"农业现代化"? 孔祥智: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农业相关的一系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如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贯彻最高领袖提出的"八字宪法"精神等,都是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完成后,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曾主要集中在农业机械、化学肥料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上,一度认为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的水平就能够代表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唐旭  杨维东 《改革》2023,(8):101-110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农业科技和装备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匹配、农业产业体系不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有效支撑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支持体系短板突出等困境。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质效: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韧性,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健全协调的产业体系,确保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平稳推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完善农业制度支持体系,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雷明 《新疆财经》2023,(1):17-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在三次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四次收入分配概念,探讨以初次分配为基础、再分配为重要补充、鼓励发展三次分配及四次分配的收入分配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路径。基于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四次分配是对三次分配的补充和完善,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民现代化”发展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成果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农村进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使农村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当前要发展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的成果,提高家庭承包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首要的任务是要实现农民现代化。要用新知识、新技术把农民武装起来,只有农民现代化了,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新疆农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多次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按照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的构想,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农业发展路径。农业第一个飞跃孕育、蓄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村社会主义制度。农业第一个飞跃为第二个飞跃提供了新的起点。新疆农业现代化正处于第二个飞跃的新阶段,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跃升。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重庆农地流转基本模式的选择与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农业和农村问题,现在有一个共识:农业和农村的兴盛发展,需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但更需要农业和农村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我变革。为了探索农业和农村的自我变革之路,探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中央将重庆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要胜利完成这项任务,肯定要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2.
朱广其 《乡镇经济》2008,24(5):94-98
结构转换从农业的投入结构和产出市场两方面,不断创造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条件和动力,从而诱导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但我国特殊的工业化模式造成的结构转换偏差,对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产生极大的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这一困境无法通过农业内部的变革来打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思路应该是从根本上矫正结构转换偏差,创造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惑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上世纪80年代的始于土地变革、带动农民组织创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是中国现代改革史上农业第一次革命,那么,现阶段各地蜂拥而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有可能是起于农民组织创新而带动农地变革的新一轮农业革命。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业的“四步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四步走战略”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解决中国将来实现小康后的食品问题。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四步走战略”即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新疆财经》2004,(2):7-10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从目前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看,其他“三化”都能达到预期目标,惟独农业现代化是最难“化”的一化,成为我国实现四化的一个“瓶颈”,一个影响全局的要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农业迅速地步入直通现代化的快车道笔者认为关键是依托农业产业化,用产业化这把“多能的钥匙”去化解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诸多因素。舍此,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不会成功。现就这一问题探讨如下。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实行市场经济,而农业产业化正是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带入市场经济的桥梁和必不可少的“传送带”,从而为实现…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转型的成功历程揭示,农业现代化是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农业部门利用工业核心理念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和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自发过程。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过程中未能与工业部门同步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文章提出,在现实条件下,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层面的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关键要素,以工业核心理念推动农业产业组织变革,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自发革命,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李娜 《珠江经济》2003,(8):34-35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从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过渡的过程。1979年开始的金融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制度变迁,不仅对中国金融制度的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构成中国未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金融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变革类似.同样采取的是渐进式市场化模式。符合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要求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血该具有帕累托改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要问题。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更是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农村落后和农民贫困的问题,依靠国家增加投入、依靠工业反哺农业,是所有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民利益中所走过的路,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对“三农”的支持都是要建立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我国,  相似文献   

20.
丹育国际(中国)首席代表王余平对记者说:“当前中国养猪产业第三次变革的帷幕已经拉开,以创造猪肉链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变革的主要动力来自消费者需要安全食品以及大型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前两次变革第一次变革以1972年全国成立猪育种协作组织为起点,以培育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