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关于最优的城市规模
在长期中,如果更多地鼓励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已经处于最优规模的或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就可以实现这一规模的中心移动,那么在这一地区中就可以使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的成本最小化。这种陈述假设,存在一个最优的城市规模。在这一规模中,用以支持一定的经济活动增长的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是最小的。通常认为这种最优规模的范围是在最大城市和最小城市之间的某个地方。如果以社区的规模增长作为自变量,则城镇发展的边际成本有着类似“U”形的形状分布。其推论是,如果能够确定这一最优规模范围的准确界限,那么,支持私人经济增长的最便宜的方法就是鼓励处于这一规模范围内的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3.
4.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生产和消费中心,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集中地,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发展对于持续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范围有限,多数地区仍处于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外,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要重视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更要重视城市,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把握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布局、政府管理等方面着手,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核心功能区.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 《浙江经济》1997,(3):42-44
以市场为导向,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增长,是我国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现阶段浙江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规模效能,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将有助于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7.
一、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发展关系分析本文选取20世纪90年代后个别年份的深圳、珠海和东莞3个有代表性的市作比较,原因是这3个市几乎处在同一时间的起跑线上,市区范围基本都包括全市,但规模不同。下文详细分析不同的城市规模与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关系。1.城市规模与第 相似文献
8.
张立群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5,(8):6-10
当前中国经济的形势是,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尽管面临的一些主要矛盾比较突出但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且经济增长的环境更趋稳定,增长潜力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系统中城市规模分布问题研究的文献中,排序—规模原则占据相当的数量,而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则是所谓的城市规模分布的齐普夫法则。分析表明,齐普夫法则只是描述城市规模分布的一个简单的统计关系,一个可供直接的经验检验的假说命题。迄今为止的有关经验研究,只是部分地支持了齐普夫法则。齐普夫法则及其经验研究的最大弱点,在于缺乏一个经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测算了1990-2008年以城市人口规模表征的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满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变化波动较小,有趋向集中分布的趋势;超大城市数量少但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层次断层,中小城市发展比较成熟。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强化超大城市,重点发展特大和大城市,发展完善中小城市体系的原则,逐渐建成金字塔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0-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研究了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间的非线性关系;选取滞后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作为阈值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其主要实证研究结果为:除低水平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情况外,三个非线性模型都显示城镇化和经济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会下降,而随着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该弹性会增加;弹性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加趋势,到2010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文章最后分析了不同地区弹性系数值的差异情况。 相似文献
13.
Zhiyuan Zhao Xiaoxia Wang 《美中经济评论(英文版)》2004,3(11):46-51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economy, theoretically analyzes how networks change economic growth mode, then illustrates how networks promote it thus achieving dynamic equilibrium of national economy consequently.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增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科学内涵,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转型深化阶段,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以包容性增长理念为引导,将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等多种转型相互融合与协同推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增长质量、阶段特征与经济转型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增长模式背景,通过分解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结构,突破以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不足,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思想引入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中,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关系图以及能够反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1995~2006年为例,测评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及其分指数,据此判断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状况及增长模式的进程,以期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提供一个实证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1978—2012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年度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为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互为双向因果关系,教育投入与新型城镇化为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对于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正向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2006年我国税收收入达到了37636.3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2005年增收6770.3亿元,增长21.9%。自1997年以来,我国税收一致保持超高速增长,平均年增长在20%以上。经济增长和价格因素对税收收入具有99.4%的解释力度,说明我国税制设计合理,具有较好的弹性,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税收收入与经济的发展是协调一致关系。不存在有些学者所担心的税收是非正常高速增长,进而也就不存在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压制经济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