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2.
3.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首先证实对外贸易、市场整合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收敛的趋势,中部地区的市场整合程度高于东、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bootstrap面板因果检验按东、中、西3个区域面板重点分析个体省份对外贸易、市场整合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市场分割有助于省域经济增长,不同区域均存在对外贸易替代区际贸易的倾向。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缺乏经济发展反哺对外贸易的循环机制,内陆部分省份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自然外溢。地区市场分割或整合是区域异质性下地方政府的人为策略。为了加快全国市场一体化建设,避免区域"马太效应"的扩大,应促使东部地区率先打破市场分割,中部地区的崛起也对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抉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产业结构调整有何规律性可循?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定位? 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区域市场的培育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发展要求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即区域市场整全。区域市场培育与市场整合并存,区域市场的培育是建设统一市场的前提,市场整合是一市场的手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协调区域市场的培育和整合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7.
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相结合分析了2003—2012年我国国内外市场及经济增长的空间范围及形状等特征,继而识别了国内外市场与经济增长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国内外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空间重心均向我国西北方向移动,国内外市场呈现空间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空间向内陆聚集,且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贡献要大于国际市场。我国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考虑了相邻城市的地理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较经典的回归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9.
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而扩容后新进地区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关乎区域未来进一步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现有文献鲜少关注区域扩容对新进地区所带来的定量增长影响,且对增长效应的驱动原因及其动态变化尚缺系统的解释框架。结合扩散——回流效应,文章认为市场联系与产业分工是区域扩容影响新进地区的增长效应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渠道。以2008年珠三角城市群扩容为例,文章运用合成控制法定量分析对新进城市肇庆市与惠州市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扩容对新进城市的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惠州市在扩容后短期内出现了负面效应。结合实际数据分析发现,惠州市短期出现负面效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扩容后要素和产品市场面临原位城市较大的回流冲击,且产业转移短期效果不佳引起。但从长期看,新进地区可从市场联系和产业分工两个层面获得扩容的外溢增长效应。为降低短期可能的负面效应,应树立区域经济思维,建立统一组织框架,以原位城市产业转移为主要抓手,协调推进市场共建共享与产业优化布局,实现地区整体共赢发展。文章研究识别了区域扩容对新进地区所带来增长效应的一般规律,为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汕头是一个经济特区城市,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过去的20年发展,沉积了一定规模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但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理念以及意识等差距,造成在发展速度上,发展质量等各个方面与珠江三角洲水平至少存在近5-8年的差距,要与珠三角一起率先在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困难与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产值与就业结构的调整究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还是原因?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转移、资本积累在二元经济增长中的相互关系.对该模型的分析表明,虽然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能导致经济结构的高变换率,因此结构变化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推动经济增长乃至于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而人力资本则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提高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是实现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行政区经济矛盾的几种思路中,“复合行政”理念及其政治结构设计处于上风,但这一理念及其政治结构无论是在理论设计的前提条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可行性上均存在缺陷。文章在分析“复合行政”理念的条件缺失和操作性缺陷的基础上,引入了“复合治理”的概念,并通过设计“复合治理”的政治结构以及分析其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行政区经济矛盾过程中的效用,得出“复合治理”是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的较为优良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与必然结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理论,然后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提出了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GMM估计量,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投资、出口、进口、人力资本、制度质量和通货膨胀)作为条件信息集,对金融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银行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发现:债券市场规模发展、银行对私人信贷扩张和股票市场流动性提高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股票市场规模发展和波动性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投资规模扩张,进而驱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群在分步扩容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究竟如何?当前是"稳步吸收新成员,在扩展中谋发展",还是"停止吸纳新成员,在发展中求进步"?文章以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为准自然实验,以合成控制法为评估工具,检验并比较区域一体化对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劳动力错配的影响,进一步讨论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并探索区域一体化影响劳动力错配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2010年长三角扩容有助于改善城市群内部地区劳动力错配,且影响效果呈现"新进城市 > 整体城市 > 原位城市"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检验证实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稳健性;长三角扩容通过加快劳动力流动和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两种途径矫正劳动力市场扭曲,改善了劳动力错配,中介变量机制效应存在差异。文章研究结论对推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个信贷市场不完美情况下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模型,其中信用受限的经济主体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产业进行投资,产业类型的异质性体现在投资项目的生产效率、投资规模和信用担保程度。经济主体储蓄量的变化会改变信贷在不同生产效率的产业类型之间的分配,而资本在不同产业类型的组合效应造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包括从事低效产业的落后经济、从事高效产业的先进经济、从事多种产业的混合经济等。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要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为产业集群的萌芽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对产业集群加以扶持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加快西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重点要增加中西部教育和培训投入等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区位熵、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促进大湾区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同时,大湾区建设形成的"吸虹效应"明显,引致周边地区的金融资源向大湾区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从金融的具体表现来看,银行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突出,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作用尚不明显。因此,在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配置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洁  张天顶 《南方经济》2006,(12):104-110
为了探求中国的开放政策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以及开放政策对不同区域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大陆地区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海南、重庆、西藏除外)1984-2004年的相关数据,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结论认为开放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井且通过研究发现这一促进作用存在着地区差异,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商群体特性包括,中华文化认同和跨文化环境下的融合性,经济网络的跨国扩张性,社会资本桥接性,价值取向三重性等。这些特性与区域一体化可行性前提具有相通路径,使海外华商在中国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起到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