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区 新驱     
8月20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由此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也上升到国家战略。至此,包括此  相似文献   

2.
《发展》2013,(5):6-11
2012年10月,国务院以国函[2012]104号文件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兰州新区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强力推进兰州新区开发与建设,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符合甘肃特点的经济增长升级板,全省乃至全国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3.
徐豪 《中国报道》2012,(10):18-21
8月20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原则同意《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兰州新区由此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9月13日,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主持召开广州市委常委会议。会  相似文献   

4.
孙路 《现代乡镇》2012,(11):75-77
高端定位 全国第六个国家级新区 9月6日,国务院原则同意《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同意广州南沙新区为国家级新区.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至此,广州南沙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之后的我国第六个国家级新区。  相似文献   

5.
刘伯霞 《发展》2013,(4):29-31
进入西部大开发"后十年",第一次将国家级新区放在了既不沿边、也不沿江的欠发达地区,表明国家级新区布局由直辖市、沿海转向西北地区,国家开发重心和关注度由西南转向西北。为什么是兰州新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花落兰州。国务院以国函【2012】104号文件印发了《国务院关  相似文献   

6.
由于兰州特殊的地理方位,兰州新区获批也被自然解读为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推进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以及扩大向西开放的战略选择。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花落甘肃。8月底,国务院以国函【2012】104号文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兰州新区成为中国第五  相似文献   

7.
《发展》2013,(5):6-9
2012年10月,国务院以国函〔2012〕104号文件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兰州新区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强力推进兰州新区开发与建设,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符合甘肃特点的经济增长升级板,全省乃至全国拭目以待。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国函〔2012〕104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意  相似文献   

8.
《发展》2017,(8)
“在贫瘠的内陆腹地建设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闪亮大都会,在中国21世纪城市化进程诸多案例中,兰州新区是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一个.”——这段文字,引自英国《卫报》一篇名为《兰州新区不应该被称为中国鬼城》的文章开头. 将笔触聚焦兰州新区,从历史、时空、区位、地缘、现实、未来等多维度剖析一个国家级新区,初衷简单而朴实——向受众还原关于这座一度被误解和误读的、中国最年轻城市的真实信息. 兰州新区的设立始于2010年12月,次年正式开始系统性规划与建设.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为国家级,并确立了“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兰州新区管委会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同样宏伟——2020年,建成5家医院、75所学校和幼儿园,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2030年,常住人口1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  相似文献   

9.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是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战略的一个标志性成就。兰州新区要抢抓政策转化的有利机遇,着力打造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和"21世纪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兰州新区创办"新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构筑面向中亚、西亚、中东以及欧洲的开放平台与渠道;强力推动老企业"出城入园"步伐,加速兰白相关老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配套集聚;按照"园区、社区、生态区"三区布局,打造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坚持生态绿色新区发展思路,通过国家森林公路、湿地公园、城市公园与绿化带建设美化新区;积极探索保税加工与保税物流为主的"综合保税园区"建设,形成兰州新区深度开放的崭新形象;尝试申请将新区打造成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试验区,增强新区产业转移吸引力;抢抓国家金融支持政策机遇,建立石油及其他贵金属国际性期货交易市场,建立人民币区域性结算中心;强化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意识,凸显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新阶段,西部地区国家级新区成为全国国土空间从极化走向均衡的硬核地区.兰州新区作为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在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开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应重新审视新区发展的历史环境变迁与现阶段特征,重新评估现有战略定位的时效性与适应性问题.而后,结合空间重构的时代新语境,明确兰州新区"四高"发展新选择,指明"一枢纽一高地一中心"的战略发展新定位,找准"1+2+6"的产业发展新方向,提出"五区一港两基地"的结构调整新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佳 《发展》2015,(3):41-43
兰州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与其他国家级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相似,通过生产要素价格优惠、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投资落地。然而,随着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清理规范,传统招商模式面临多重挑战。未来,兰州新区落实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的"引高、引新、引强、引导"的招商要  相似文献   

12.
王哲 《中国报道》2012,(10):26-29
在大家普遍关注的国家级新区之外,我国还有很多新区,它们或许不如国家级新区那样广为人知,却各有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许,它们就是未来的第七个、第八个"国家级"。  相似文献   

13.
《港口经济》2010,(7):62-62
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于2010年6月18日挂牌成立。两江新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两路寸滩内陆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4.
王欣 《走向世界》2014,(29):10-13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上升为国家级,成为中国第9个国家级新区。这是继国家2011年批准设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之后,对深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5.
《发展》2013,(5):9
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兰州新区日前制定完成了《兰州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在引进总部经济方面,在兰州新区注册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内  相似文献   

16.
张继红 《发展》2011,(6):116-116
在十一届四次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甘肃人大代表张津梁、全国政协委员张世珍分别提出建议和提案,把兰州新城提升到国家层面,列入国家级新区建设。兰州市秦王川新区的建设能否构架出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发展模式,必将是国家和省、市政府以及理论界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17.
2014年以来,国家级新区的队伍连添5名新丁,分别是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相比此前多年间仅有浦东、滨海、两江三个新区获批,国务院对于国家级新区的态度由审慎转向积极,目前总数已达到11家.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上半年,中国迎来国家级新区建设高潮。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大连金普新区,这是今年以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4个国家级新区。在此之前,今年国务院已批复同意设立了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至此,中国的国家级新区数量达到10个,此前的6个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和广东南沙新区。今年新设立的4个国家级新区总面积逾1.2万平方  相似文献   

19.
郭冲 《科技和产业》2023,23(16):37-43
将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特征概括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开放协同及品质提升四大维度,并以四大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构建包含20项二级指标的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19个国家级新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差异化明显,基本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向内陆梯度下降的分布格局;国家级新区在四大维度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尤其是创新驱动和开放协同维度的分值离散程度较大,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天津经济》2014,(6):80-80
国务院于6月3日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自此,我国国家级新区扩容至9个,其它8个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成新区和贵州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