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政策由计划取向向市场取向转变,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回顾这一过程,寻找目前粮食价格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粮食价格改革,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主要是逐步提高国家统派购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同时,适当缩小统派购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超过统派购数量交售的粮食实行购加价(比统派购粮食价格高50%)。二是1985~1988年,主要是取消统派购制度,实行国家收购和市场收购并存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价格波动是粮食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反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虽然引起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粮食价格形成的内在机理来看,引起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矛盾、生产成本推动、自然灾害因素、国际市场传导.粮食价格波动的经济效应主要是影响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和市场价格总水平.要确保粮食价格基本稳定,避免其大幅度波动,应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价格服务体系、建立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强化粮食市场价格监管.  相似文献   

4.
对维护四川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正由“阶段性过剩”向“供求趋紧”方向逆转,我们必须及早应对,防患未然今年10月以来全国粮食价格突然上涨,向全社会传递了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正由“阶段性过剩”向“供求趋紧”方向逆转的市场信号。我国粮食价格从1995年以来一直在低位运行,这次粮价上涨,表明我国粮价低迷周期结束,正进入反弹阶段。对粮价反弹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政府从生产源头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减少种粮面积;第二是经济建设中的城市化进程,促使部分土地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程度相对减弱;第三是欧洲粮食严…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产品价格管制政策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决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问题,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价格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979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这是自1952年以来,收购价格调整品种最多,幅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和按比例加价政策,对猪肉和城市蔬菜等鲜活商品实行了有指导的议购议销。  相似文献   

6.
关于利用期货市场为粮改服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改基本上沿着市场上的基线步步向前推进,目前进入继续深化的关键阶段。不久前公布的“十五”规划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这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期化市场作为粮食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避粮食生产和经营风险、发现粮食价格、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和效益,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面对进一步深化粮改、农业和粮食结构的战略调整、以及加入WTO的新形势,现在迫切要求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啸 《农业经济》2000,(4):27-28
一、实现粮食顺价销售的必要性我国粮食价格机制是服从于经济体制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在计划经济下 ,我国农业为工业的积累提供条件 ,粮食价格长期采取低价的统购统销政策。从1979年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推进以及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农产品供应充足 ,粮食价格改革经历了统购统销到合同定购、国家定购、购销同价、放开价格、限价定量供应 ,恢复国家定价和中央指导价的省政府定价等一系列改革过程 ,使粮食价格得到初步理顺。在价格杠杆的调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 ,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农产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粮食价格经历了3次较大幅度的波动。3次粮价波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都给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带来较大震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需主要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来调节,粮食价格则应由市场供求规律自发形成,政府只在特殊情况下干预粮食市场或调节粮食价格。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价格问题,我们认为重点应放在政府调节粮食价格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粮食主销区放开粮食价格,实行购销市场化改革后,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粮食主产区腾出了更多的需求空间,市场平稳的反映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在这种好的形势下,一种要求更快地全盘改变粮食收购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响。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认真的思考,不断加深对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认识。一、关于粮食收购放开的问题。有一种说法是,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过关了,因此,粮食收购应该市场化了;论坛粮食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我们已经是市场经济了,粮食收购为什么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两种意见都很有代表性。从表面上看,放开粮食…  相似文献   

10.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情况(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这一阶段,开放了粮食集贸市场,恢复了议购议销,允许多渠道经营粮食;取消了粮食统购,只对小麦、玉米、稻谷和东四盟市大豆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放开了粮食销售,实行了粮食购销同价;开始规划并建立和培育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经营机制开始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粮食统购统销的流通格局被打破,转变为计划和市场两种…  相似文献   

11.
一、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不断改革和探索。先后推出了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保护价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两线运行”机制,“四分开一并轨”、“四分开一完善”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措施,目前又实施“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不难看出,粮食流通由政府控制逐渐向市场化过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渐接近总目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  相似文献   

12.
一、十年粮改成效显著 (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稳定了市场,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1998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省按照中央"四分开、一完善"(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和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农发行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步完成了粮食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收购农民余粮、促进生产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要加快建立粮食风险管理与风险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经济的发展使抵御农业和粮食风险的能力得到加强。但粮食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今后几十年内,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将面临真正的考验。近期,又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冲击。因此,粮食生产与市场风险机制问题其实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粮食生产与市场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自 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的总供给经历了“多——少——多”这样一个明显的曲折,并由此引起粮食价格的“过低——暴涨——过低”现象,即从 1991年至 1993年可以看作粮食供大于求,从 1994年至 1996年…  相似文献   

14.
一、阻塞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进程的难点建国以来,我国在粮食购销体制上曾先后实施了:统购统销、双轨购销、多元购销、管购放销、敞购顺销和分购顺销政策,不同时期的不同粮食购销政策均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总体上讲,既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稳定地增长,也保证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稳定了粮食价格。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无论实行哪种粮食购销政策,特别自1992年实行多元购销政策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始终承载着主渠道的作用,当粮食丰收,粮食价格下滑时,以高于当期粮食市场价格进行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和促进了…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粮食价格保护 ,即为了稳定粮食市场 ,从价格方面对粮食的收购进行保护。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由于生产和供给的波动所带来的粮食价格的波动 ,同时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市场经济国家 ,都先后建立起了粮食价格保护制度。一、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  粮食市场的波动性是实行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我国从 1978年开始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 ,先后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保价放量”等阶段 ,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 ,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资源配置和粮食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强 ,同时也使粮食价格大幅波…  相似文献   

16.
自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至今已整整五十年,中间经历了两次大的体制改革。一次是1983年实施的双轨制经营;一次是1993年全面放开粮食销价。两次改革将这五十年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83年正好是三十年。这一阶段粮食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垄断经营、统购统销、计划供应,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从我国粮食购销政策变化中引出的话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主要是提高国家统派购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对农民超过统派购数量交售的粮食实行超购加价;二是1985-1988年,实行国家收购和市场收购并存的“双轨制”;三是1989-1993年,主要是长期缺粮的局部地区率先对粮食统销体制进行了某些改革,后发展到全国统一实行购销同价,直至1993年底全国98%的县(市)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四是1994年至今,主要加强了对粮食购销的宏观调控,同时,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提高了粮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以来,以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为标志,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全国拉开帷幕。在新的体制下,粮食价格不再由国家制定,而主要是由市场形成。由于粮食价格的形成受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是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要认真对待,慎重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一、粮改方案出台正值粮食价格上涨阶段,既加大了改革面临的风险,也促使粮改政策措施更为缜密,为保持粮价基本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2001年东南沿海省份及京…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1979年起,恢复和放开了粮食集市贸易;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收购价格;1985年取消了粮食统购,实行了合同定购;1992年在调整粮食销价的基础上,实行了购销同价;1993年初开始了粮食价格、经营、市场全面放开;1994年,国家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
主销区粮食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01年东南沿海地区粮食销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销区农民农产品生产、销售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加上当时的政策导向,鼓励销区少生产粮食,导致主销区种粮面积锐减,粮食大幅减产,自给率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粮食缺口加大,对外依存度加大,粮食安全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为了提高主销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稳定本地区的粮食产量,主销区各省自2004年相继实行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直补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粮食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一)有效地增加了本地区的粮食供给市场化条件下,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