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TO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入世后我国的消费市场会逐渐成熟,消费环境、消费理念将发生变化,消费的行为更理性。为此,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地转变以应对入世后激烈的竞争,实现消费对经济的增长作用。  相似文献   

2.
单大明 《江苏商论》2002,(10):65-66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员后,我国企业将面临全新的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无论是竞争范围还是竞争程度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由于消费者自身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知识的不断丰富及国外消费示范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必将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3.
倡导和发展绿色消费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我国从消费层面引导绿色消费力度不够,国外绿色消费引导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应加大对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引导,既注重引导消费者选择符合绿色要求的产品,也应注重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过程符合绿色要求。  相似文献   

4.
马小花 《商场现代化》2007,(9Z):276-277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法律关系看,《消法》保护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与生产者、销售者形成的生活消费关系。但何为“消费者”、“生活消费”,立法不明确,造成司法实践中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带来适用上的混乱,生活消费的主体应为消费者,界定消费者身份,明确生活消费的性质,对当前实践中出现的新的消费趋势中的汽车消费应从立法上明确为生活消费而依据《消法》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5.
马小花 《商场现代化》2007,(26):276-277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法律关系看,《消法》保护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与生产者、销售者形成的生活消费关系。但何为"消费者"、"生活消费",立法不明确,造成司法实践中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带来适用上的混乱,生活消费的主体应为消费者,界定消费者身份,明确生活消费的性质,对当前实践中出现的新的消费趋势中的汽车消费应从立法上明确为生活消费而依据《消法》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消费热点的成因及引导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消费热点是在体育消费中所形成的消费者的从众化需求,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浓厚消费兴趣,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促使消费者增加消费投入。我们应依据我国体育消费热点的成因,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引导消费,满足需求,提高体育消费质量。  相似文献   

7.
胡兰玲 《商业时代》2006,(20):53-54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已日益显示出弊端,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重新界定并加以完善。本文从消费动机、消费主体、消费标的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完善“消费者”定义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慧  冯明 《消费导刊》2013,(11):9-9,11
以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认为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消费者主权能够实现,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异化趋势影响了消费者主权的实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可能,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原因,以及扭转消费异化、加强消费者主权实现消费主导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消费形态在逐渐的变化,消费者的要求也不大相同。理性消费逐渐让位于感性消费与感动消费。因此,研究不同消费形态下的定价策略,对于企业更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开拓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理性消费形态下的定价选择 所谓理性消费,就是消费者用自己有限的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欲望。理性选择意味着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这时消费者注意的利益是产品的质量要高,性能要好,价格要合理,消费者对产品判断的标准是好或坏。依据消费者的这种选择特性,企…  相似文献   

10.
樊文娟 《商业研究》2002,(15):93-94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入世后,对消费维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消费维权涉外纠纷日益增多和消费维权呈国际化趋势。应对加入WTO的对策是: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 的人才队伍;加快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以相适应;推进消费维权理念、方式和方法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余隆炯  杨静 《消费经济》2003,19(6):53-54
金融消费是社会成员享受金融服务,满足金融需要的一种行为。近年来,金融消费的范围与内容不断扩展,个人金融消费已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活动。但是,在金融消费领域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尚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解决。一、金融消费中消费者主权缺失的表现从整体上讲,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勿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的金融消费中,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金融产品的生产者即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处于明显强势地位的根本性质并未改变。金融消费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我国消费市场疲软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收入的支配可分为消费、投资和储蓄。无论是消费需求过热还是消费需求过度疲软,都不利于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消费市场却长期处于疲软状态。本文认为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保障制度过速变迁、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不乐观预期、产品对居民的诱导不力,以及政府的消费政策是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疲软的根本原因。改变消费市场疲软,一要增加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二要增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三要厂商增加供给创造需求。  相似文献   

13.
信贷消费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目前我国对信贷消费存在着缺乏安全感、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等诸多问题 ,消费者对信贷消费并不满意。应建立信贷消费债权让与、个人破产、格式合同监管、信用监控等制度 ,消除信贷障碍 ,使经营者愿意提供长期限的消费信贷 ,消费者敢于信贷消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深入研究和剖析经济转型时期的消费阶层,根据各阶层消费者的行为特点选择相关的政策和策略,已经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提出,以马克思的阶层理论为指导,以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标准,可以把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消费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低消费阶层、中消费阶层和高消费阶层;我国消费阶层结构具有鲜明特征:一是消费阶层结构的重叠性导致消费阶层新元素的出现;二是各消费阶层消费者的构成趋于多元化,各消费者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增加;三是每个消费阶层都有了多种成分;四是各消费阶层消费者的数量分布呈现出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5.
消费金融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新结构,这一结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常态结构,能够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推动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消费金融提出的新消费形式,能够通过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文章以消费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消费金融创新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保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消费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和谐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是实现消费和谐的核心。本文分析了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原因,提出了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消费和谐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以来消费心理变化的现状与趋势,指出不同时期消费者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它对消费有着明显的促进与抑制作用;只要我们适时地把握并不断培育消费者积极健康的消费心理效应,就能开启消费之门并进而开创出一系列新的消费潮流,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差异,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与欧美等国的消费情况有所不同,本文在对我国奢侈品市场现状和消费群体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深入剖析了对我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对这种心理状态进行了阐述,然后就我国奢侈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最后基于消费者心理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奢侈品营销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消费和谐释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伯钧 《消费经济》2007,23(2):25-27
消费和谐是消费经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范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但人们对什么是消费和谐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消费和谐从消费者本身来说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的满足,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是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差距的合理性,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说是消费者的消费具有可持续性。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和体现。认为消费不和谐,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差距过大、消费具有不可持续性。不能把信贷消费和奢侈品消费等当作消费不和谐而简单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讲述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居民在旅游消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引导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对策:加快消费政策创新体系,培育旅游消费意识;旅游企业对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开展消费者教育;旅游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明智的旅游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