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畜禽粪便排放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区域畜禽养殖农户和有机肥企业的实地调查及年鉴数据为基础,概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对比畜禽粪便和施用化肥所含养分总量,分析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区畜禽粪便资源总量为129.23万吨,商品化有机肥资源仅占总量的8.13%,农民直接购买用于传统肥料占总量的55.87%,闲置丢弃畜禽粪便约达36.00%,有机肥资源浪费较大,畜禽粪便污染较为严重;从2006~2012年畜禽粪便所含养分量与同期施用化肥养分量的平均替代率为55.55%,畜禽粪便资源化发展潜力巨大。基于此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济视角》2008,(9):47-47
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应有贡献,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损耗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4月21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迎奥运,节能减排环保"行动,向区内2300多家企业发出倡议,号召企业实践"绿色奥运"理念,进一步节能减排,为北京蓝天和绿色奥运作贡献.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农业是农村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循环农业对于地处辽东山区的抚顺市而言,却是一道陌生的考题.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与循环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贵友 《技术经济》2006,25(9):48-50,94
发展循环农业是一场技术范式的革命,需要以高新科技作为技术保护.尽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然而,发展循环农业却是近两年的事情。本文认为,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是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根据农业技术创新原理,论述了在我国循环农业现有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我国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基于循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背景,对绿色数据中心的定义、标准及研究进行了梳理,报告了我国绿色数据中心的发展现状,论证了绿色数据中心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具有渗透性,并以北京留民营生态农场为案例,揭示了其经营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了基于绿色数据中心数字化循环农业的技术架构研究,得到了“大循环”与“小循环”嵌套式的数字化循环农业框架,这一框架可以帮助农场降低技术成本、保护数据安全、实现数据管理智能化,并解决有机蔬菜以次充好、抗生素残留、生产流程不规范等经营性问题,总结了研究的不足,提出利用数据中心开发平台进行工程实践、丰富农业场景案例库、强化概念内涵辨析、采用跨学科理论融合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环保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山东省龙口市、寿光市和河北省磁县、张北县共计240家农户调查资料及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负责人访谈资料,分析农业产业化对农户施用化肥、农药和处理畜禽粪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的磁县和张北县,农户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意识较为淡薄,农户施用化肥时遵循的原则是成本节约,施用农药则是药效至上;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龙口市和寿光市,龙头企业的直接干预使农户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意识明显增强,施用化肥和农药时遵循的原则相应转变为作物需求和低毒高效;随着养殖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户向环境中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的行为相应增加,龙头企业却大都对此没有采取限制措施。通过对这些影响的内在原因分析,进一步探讨从龙头企业入手解决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污染的生态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机化在节能降耗减排、生物质资源利用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大有作为。为适应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应大力发展低碳型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发展中的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态社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来研究农村问题的思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深化,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其经济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既有深刻的生态价值还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采取全新的技术手段,遵循"3R"原则,培养全面的人才将成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2,(1)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但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因缺少着力点,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看,农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增加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一般农业生产技术、低碳农业技术是减少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减少农业碳排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在于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因此,从低碳农业技术供需两端入手,深入分析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技术这一关键因子,设计构建"绿色金融—低碳农业技术—农业碳减排"的路径模型,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技术效率的分析方法中,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具有诸多优点,它不仅能确定有效的决策单元(DMU),而且指出非有效DMU的非有效程度和原因,并提出效率改进的方法。借助Deap2.1软件运用DEA方法对1992—2009年天津市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来天津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较高,尤其是近两年的生产技术值得推广;但是从投入结构来看,化肥、农业劳动力、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地面积投入不合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相似文献   

13.
大力推行绿色植保技术,有利于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实现增产增收.应用绿色植保技术,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作物及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才能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推动我国农业向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电力行业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基于方向距离函数和ML指数,运用2000~2010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电力行业的绿色技术进步。基于环境波特假说,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方法实证检验了"十一五"节能减排政策对电力行业绿色技术的影响。结论证实,相对于"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显著促进了电力行业的绿色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5.
绿色是农业农村的本色。推进绿色发展是农业农村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纾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碳达峰目标的要求、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以及对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升,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力量。然而,农业增产与绿色发展之间面临权衡,耕地资源利用透支、废弃物利用产业链条不完善、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不健全,是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应当集中力量补齐短板,针对弱势品种开展种业科技攻关,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加大乡村生态修复力度。同时,还应加快完善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市场化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对农民认知存在偏差、农民自身原因以及社区内技术扩散渠道不畅,是常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在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中,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进行全过程的合作试验、示范,技术人员的固有认知、态度和沟通等方面均有显著变化;农民在土地增产、收入增加的同时,识别问题、选择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基于农民在试验过程中的彼此合作,社区内技术扩散通道更加顺畅,扩散环境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以后,太湖水质的保护受到空前重视,成为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之一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获得了广大的关注。而在农业面源污染源中,畜禽污染问题已成为太湖流域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畜禽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粪便,未经  相似文献   

18.
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绿色农业是有效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确保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阐述了绿色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针对存在的障碍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为更有效地缓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科技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选取2015—2020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技术进步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技术进步在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具有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业科技人才数量越多,数字经济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效果越明显。据此,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营造良好技术进步环境、构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希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经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010年农村劳动力总数大约为4.7亿,其中流动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总数达到了2.3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