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一体化、政治风险和第三国效应对中国OFDI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经济一体化、政治风险、第三国效应等因素对中国OFDI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中国OFDI型态倾向于复合性的FDI,且不受第三国效应影响;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中国OFDI,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越高越不利于中国OFDI;此外,人均收入越高及文化邻近程度越高的国家,越显著有利于中国OFDI,东道国市场机会对中国OFDI有显著负向影响;中国的OFDI,国有企业居主导地位,且倾向于投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9—2021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金融发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制度质量在当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RCEP成员国金融发展综合指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正向作用;分指标中金融发展规模、深度和稳定性对中国OFDI促进作用同样显著;金融发展与制度质量交互项显著为正,说明其在金融发展对中国OFDI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文章研究创新在于综合考虑金融发展包含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发展综合指标。同时,不再局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是以RCEP成员国为考察对象展开研究。因此文章为促进我国对外投资企业高效、高质量地在东道国展开投资,合理利用当地金融发展缓解融资约束、降低投资风险提供了实证经验,有助于深化我国与RCEP国家投资合作。  相似文献   

3.
RCEP的正式签订,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以RCEP成员国制度环境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深度探讨RCEP成员国制度环境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作用机制,多种视角分析制度环境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影响。基于2008年至2020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RCEP成员国制度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RCEP成员国制度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正向关系,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情况后依旧成立;其次,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市场规模上也会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正面效应,RCEP成员国中的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对中国更具有投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9年~2017年中国对101个国家的直接投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方法,考察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企业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治风险是中国OFDI的重要影响因素。(2)政治风险和中国OFDI呈负相关关系,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量流向政治风险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其内在原因是寻求自然资源,中国对外投资呈现自然资源导向特征。  相似文献   

5.
社会政治风险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探讨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并非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忽视了东道国的社会与政治风险,而是企业对此类风险的关注程度取决于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关系;在友好国家投资时,企业并不关注东道国政治风险,而在非友好国家投资时,企业表现出较明显的风险规避倾向;此外,我国企业还具有重政治风险而轻社会风险的特点;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增多,东道国政治风险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但社会风险的影响却越来越微弱。  相似文献   

6.
王海军 《财贸研究》2012,23(1):110-116
利用中国大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统计数据和两类政治风险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来自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对OFDI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本土的政治风险对于OFDI也有实质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开放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对OFDI也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5-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上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OFDI倾向于进入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民营企业OFDI区位选择则主要受东道国市场规模和战略资产影响,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市场,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战略资产。此外,二者在区位选择上比较明显的差别是,国有企业OFDI对东道国政治风险并不敏感,甚至倾向于进入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而民营企业OFDI则有很强的风险规避意识,倾向于进入政治稳定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投资引力模型,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东道国的老人抚养比衡量东道国工资成本,区分中国OFDI的四种动机:市场寻求、廉价劳动力寻求、自然资源寻求以及战略资源寻求。通过加入投资动机与中国老龄化的交互项的混合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了2007-2015年中国对其他国家的OFDI。研究发现:除了战略资源寻求动机以外,其他三种动机均会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加强,并且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主要是受政治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投资动机受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3—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的OFDI面板数据,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扩展的投资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OFDI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位分布特征。除了考虑东道国市场规模、资源和政治制度等传统因素之外,重点考察了东道国经济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对倡议前后的效应变化做了对比检验。实证结果发现:东道国经济制度同时影响了投资选择偏好和投资规模;中国OFDI偏向于货币自由度和投资自由度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商业自由度在长期影响着投资行为;近3年来东道国商业自由度的提升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而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OFDI。最后给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相关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投资规模、投资行业、投资区域、投资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民营企业的OFDI现状,然后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OFDI的因素,即母国制度、东道国政治风险、东道国经济风险、地理距离与文化距离,最后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OFDI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改变以往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动因采用行为导向的分析思路,试图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导向入手,通过建立混合面板模型,分析市场驱动和自然资源驱动两种内在力量对中国OFDI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中国OFDI具有明显的市场寻求和资源寻求特征,中国OFDI受东道国绝对和相对市场规模的影响显著,且相对于发达东道国家而言,发展中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对中国OFDI具有显著的吸引力。此外,双边贸易联系的增强、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及政治风险的降低也是促进中国OF-DI流入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的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有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关系,还有东道国之间的关系,第三国在中国对东道国的OFDI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运用2003-2014年4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对中国OFDI的第三国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存在显著的第三国效应,且具体表现为挤出效应。一方面,中国在第三国的OFDI对中国在东道国的OFDI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第三国市场也会对中国在东道国的OFDI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本文还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呈现出"一动机一导向"特征,即资源寻求动机和贸易导向特征。采取替换变量和更改方法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商》2015,(9)
本文采用2003-2012年12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东道国的经济制度质量和政治制度质量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东道国的政府治理水平和经济自由度,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投资母国对外国技术的吸收能力是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应将政府治理水平高、经济自由度高的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以最大程度地获取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是投资规则中的核心机制。但是目前RCEP并没有设立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该机制的缺乏将影响RCEP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影响RCEP目标的完成。通过分析RCEP成员方对该机制的态度与实践做法,结合国际社会对该机制的态度与改革经验,推测RCEP可能讨论出的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模式并讨论RCEP成员国的可接受度,对RCEP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构建进行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双边政治关系、东道国制度风险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政治因素纳入制度分析框架,考察了双边政治关系和东道国制度风险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和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2003-2013年在117个国家直接投资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趋于流向政治关系好和制度风险高的东道国;(2)政治关系和制度风险的效应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3)在制度风险大的东道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制度安排,减弱了在东道国经营的不确定性,有效地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而在制度风险小的东道国,良好的政治关系没有带来对外直接投资的明显增加,更多地起到了对东道国环境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PRS发布的ICRG中“一带一路”沿线56国的国家金融风险数据,探讨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际金融风险各因素对中国OFDI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东道国债务偿还能力对中国OFDI具有显著正向效应,汇率稳定度和外债占GDP的比例对中国OFDI具有显著负向效应,经常账户余额占总出口百分比在不同模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现象,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较高。为有效防范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应继续深化国内金融改革开放,增强国际金融风险应对能力;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投资监管,提升跨国企业金融风险防控水平;积极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与东道国的营商环境治理差异以及OFDI的逆向溢出效应对于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2007-2018年中国对73个国家OFDI的跨国面板数据,运用PCSE和SYS-GMM的方法,实证考察了营商环境治理差异、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营商环境治理差异负向影响中国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正向影响中国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营商环境治理差异给中国OFDI所带来的负向影响具有正向的“弥补作用”,并且这种弥补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东道国中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国家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具有显著影响,东道国金融风险抑制中国OFDI流入的同时会将投资挤入邻国。渠道分析发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信贷活动是金融风险影响中国OFDI的重要因素,其中公共部门债务的中介效应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的影响效应不同,中高收入、高收入国家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EIU国家风险模型的数据,对中国对外投资中17个主要东道国的国家风险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来看,东道国汇率风险在投资路径中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银行业风险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细分风险项和国家总体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具体来说,在直接影响方面,东道国的汇率风险会刺激东道国居民对币值稳定的人民币的使用和存储偏好,而银行业风险则会抑制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金融服务建设,东道国国家居民和中国居民对国家风险的敏感性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间接影响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和经济结构风险表现出风险偏好,而其他风险和国家总体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当前大部分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偏向获取资源,但对资源的需求仍会受到汇率波动、主权风险和银行业风险等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制度距离“、示范效应”与中国OFDI的区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09年中国在73个国家和地区的OFDI数据,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从东道国制度质量、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制度距离等方面考察了东道国制度因素对中国OFDI区位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和法治制度对发展中国家吸收OFDI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则不显著;"制度距离"对东道国吸收OFDI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在发达国家成功投资的经验会通过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法治制度溢出到与其制度"相邻"的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溢出路径为经济制度和法治制度。研究结果还表明,双边汇率以及东道国资源禀赋都是影响中国O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