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了劳动本体论思想,这一思想分别在“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劳动价值论”中“商品”这一研究起点的选取、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中工资的本质、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资本的积累”中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论述从未脱离马克思以劳动为本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的性质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曾先后形成了科学、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事实上,无论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方法论前提、资本的历史还原及人类“历史之谜”的发生机制来看,《资本论》的性质都是一种揭示人存在真相的历史现象学,它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根本解答,而这种解答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以及马克思的“本体论承诺”问题,是研究马克思思想绕不开的难题.研究发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孕育了劳动本体论思想,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定了劳动本体论思想.然而,在《资本论》的创作中,他开始了对劳动本体论的动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决不是在本体意义上探讨的劳动,而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展开了对劳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本论》中的本体只能是资本,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透彻理解《资本论》,才能真正探明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商品不仅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是“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和“用来出售的物品”;不仅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是“商品体”和“商品形式”的统一。“商品”主要是一种经济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是如此,“商品生产”或“简单商品生产”是属于“商品生产一般”方面的范畴,无论是“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异化劳动的四个本质规定性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可以说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和根据.但是从马克思得出的关于异化劳动的和私有财产的"现实表现"来看,二者又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因果辩证关系.因此很多学者以为马克思陷入了循环论证,事实上,马克思作出的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的论断,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考虑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私有制社会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才是互为因果的,这就体现了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方法.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应用一系列科学方法研究了人类历史上所有形式的商品经济而创立的唯一科学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一系列范畴、规律和原理都是一些最基本、最一般,同时又是最本质的规定,因而它可以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和希望用其他形式的价值理论来补充、乃至取代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主张是错误的。当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仍要发展与创新,但这种发展与创新必须是在坚持其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行,尤其是要坚持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观点。只有在这个限度内来探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才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他在《资本论》创作以前的五部经典著作中分别确立了自我意识本体论、感性存在本体论、社会实践本体论、社会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通过文本考察、形成依据、本质特征可以确证《资本论》的劳动本体论思想.一是《资本论》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展现了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二是"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是其'唯物史观'内在逻辑的必然""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论原则""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起源史的发现所给予的支持"与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具体—抽象性,共同构成其劳动本体论思想的三个形成依据、四个本质特征.对文本研究的结论证明:一方面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发展轨迹、《资本论》创作的一系列严密论证以及劳动本体论思想的时代内涵足以证明《资本论》劳动本体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另一方面,资本的本质与来源、《资本论》创作的方法论足以证明《资本论》资本本体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以来 ,许多经济学教材、论著和辞典中 ,将货币的本质界定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与马克思的原意正好相反。马克思一再强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一般商品” ,而与货币相对立的其他众多商品是“特殊商品”。本文对学术界关于货币本质认识的是非进行了历史考察 ,指出斯大林倡导编写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放弃了货币是“特殊商品”的提法 ,而我国学术界没有注意到。同时 ,对《教学与研究》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有关观点提出辩驳  相似文献   

9.
白暴力教授经历27年刻苦研究,写出《价值价格通论》一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共88万字,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吸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建立了一个新的价值价格理论。这本书之所以称为“通论”,因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1.建立了一个一般的价值价格理论。《价值价格通论》上卷,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建立由两个方面和六个层次构成的统一的价值价格理论。两个方面是: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和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六个层次是:第一,价值与价格的本质;第二,价值实体(价格最终基础);第三,交换价值(价格直接基础);第四,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第五,绝对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第六,价格管理与调控。这是一个超越现有价值价格理论的更一般的理论,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并包含着其他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初学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本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价值形成理论的缺陷是活劳动范畴的非历史性.马克思完成从本质上认识活劳动如何形成价值时,活劳动范畴达到了思维的抽象便停止了,没有把活劳动从抽象再上升到具体,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价值形成理论缺乏能够与现实的具体相对应的关于活劳动的思维的具体,解释停留在本质上而对现实缺乏解释力.创立马克思价值形成理论的第四个原理,即劳动价值形成方式原理,将活劳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揭示活劳动的历史性,用以从形式上说明活劳动如何形成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价值形成理论的缺陷是活劳动范畴的非历史性。马克思完成从本质上认识活劳动如何形成价值时,活劳动范畴达到了思维的抽象便停止了,没有把活劳动从抽象再上升到具体,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价值形成理论缺乏能够与现实的具体相对应的关于活劳动的思维的具体,解释停留在本质上而对现实缺乏解释力。创立马克思价值形成理论的第四个原理,即劳动价值形成方式原理,将活劳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揭示活劳动的历史性,用以从形式上说明活劳动如何形成价值。  相似文献   

13.
联合生产系统中存在负的劳动价值的假说,由斯蒂德曼提出而被霍奇森所沿袭,该假说的提出是基于对马克思的价值范畴的误解,因而是一个伪命题.霍奇森基于斯威齐的价值二重性分析建构的“新价值”范畴,混淆了价值的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霍奇森量的价值决定论根源于“斯密教条”,实质是庸俗的生产费用论与供求价值论的折衷.霍奇森试图把凯恩斯主义的货币论引入斯拉法体系,以使斯拉法体系货币化和动态化,但却忽视了“货币”、“资本”与作为实物量体系的斯拉法体系的不可兼容性.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本质上是简单再生产体系,不能揭示社会资本运动和社会再生产的规律.总之,霍奇森企图以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超越并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建构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的努力注定是徒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考察特定历史条件下共同体样态,在共同体重建问题上形成了深化认识。在重建缘由上,洞察到货币与资本主导下的共同体在关联纽带、个体发展与价值取向上的多重矛盾表征是重建共同体的具体缘由。在重建进路上,强调确立起个体对劳动客观条件的肯定性关系,破除货币价值体系和资本生产关系的限制,以及塑形“结合劳动”与“共同劳动”形式,是重建共同体的主要进路。在重建进程上,明晰了超越资本主义共同体与高级复归前资本主义共同体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揭示出马克思对共同体重建问题的透视思维与理性认识,有助于厘清诸多与共同体重建问题相关的理论争论,推动构建新时代满足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需求的共同体新样态。  相似文献   

15.
在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与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十分必要.我国学术界由于长期忽视对《资本论》的学习与研究,以至于出现诸多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的误读与误解,特别是见诸于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货币与纸币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年剩余价值率与年利润率的关系以及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之间的关系等,亟需通过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学习与研究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16.
从《资本论》结构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长期存在争论,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首要对象为生产方式即生产过程的条件和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条件和形式,而《资本论》一至三卷的逻辑结构正是围绕着这一规定及其内容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论》当代阐释中,新辩证法学派援引黑格尔哲学将《资本论》阐释为一种“先验结构”,该路径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相左。秉持历史科学诉求,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的视差中进行《资本论》的理论建构,《资本论》整体因此呈现出“科学性”与“类先验性”的双重特征,这使得马克思的“科学逻辑”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表现出立场上的差异与形式上的近似。可见,在《资本论》方法论阐释中,脱离历史唯物主义与去黑格尔主义两者皆不可取,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的理论立场上来考察“解释世界”的问题,继而从理论“旁观”视角切换至“行动”视角,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旨趣。  相似文献   

18.
王娟 《经济论坛》2011,(2):215-217
生产方式范畴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为首要研究对象,对这一范畴的理解,我国理论界争论已久。本文认为,对生产方式范畴的理解,不能采取从马克思其他著作中引段摘句的方法来解释,而应根据《资本论》的结构和理论逻辑,既要从马克思的抽象分析中理解生产方式范畴的一般本质规定性,又要从具体分析中理解此范畴的多层次外延。《资本论》中生产方式范畴是个包含本质规定性的、具有多层次含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正> 对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现在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论》注释书,大多持这种观点。《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彭迪先同志的《马克思论抽象劳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对这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有林同志的文章,第11期王干一同志的文章,也属这种观点。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中,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东西(或又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等  相似文献   

20.
传统理论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理解仅局限于《资本论》,结合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著作中对货币及资本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劳动”概念是“价值”的核心;货币首先是“社会劳动的代表”,然后才是价值的表现;货币必然要转换为资本;资本追求增殖和无休止的流通、运动的属性,才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普遍的、频繁的交换关系,这才是马克思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劳动交换关系”;也只有这种经常的、有规律的交换行为所实现的价格水平和运动趋势,才会是、同时也必然是作为价格基础的价值。“价值”不是实际的、真实的活劳动,只是对社会分工、劳动交换关系和市场运动结果及趋势的一种说明,它是马克思创立的一种认识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它表达了马克思对平等的劳动关系的向往,对劳动的尊重和在终极意义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