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武进市佳尔科集团的前身是一家起步较早的区办小砖瓦厂 ,初期虽然有一定发展 ,但由于产品档次低 ,靠劳动密集型生产 ,企业发展速度慢 ,规模小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 ,固定资产不足50万元 ,年产值不满100万元 ,职工人数却多达300多名。以后通过产品的不断创新、技术上不断提高档次 ,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成为拥有3个龙头企业(常州医药原料厂、武进水质稳定剂厂、常州英泰交连管有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国家中型一档乡镇企业 ,全国千家最大出口创汇乡镇企业之一。近年来 ,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乡镇化工先进企业、省明星企业、省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4.
温州,是商品经济的创新之地,是民营经济的发源之地,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创出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处在温州这个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汪洋大海中的温州国有企业怎么发展?处在个体经济包围中的国有企业如何生存?我们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坚持创新,走出了一条有温州特色的国企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6.
创新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创新是一种力量,创新能够改变世界,创新能够造福人类社会!创新是一种理念,创新理念可以创造奇迹,创新理念可以使弱小变为强大,使贫穷变为富有!同样创新与发展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永恒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创新,企业迟早都会被淘汰. 相似文献
7.
8.
当前,全世界都在应对华尔街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在这场危机当中,首当其冲、最直接接受挑战和考验的就是企业。所以,我们在讨论企业文化的时候,就不能不从这场危机谈起。在200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危机到来的时候,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贵重。温总理的话,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30年代,当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席卷全球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了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所以,坚定信心、摆脱恐惧是战胜当前危机的关键。我们企业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夏刚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008,(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时代.机电一体化是多元技术领域必然应用于煤矿中去,我们煤矿机电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放了生产力.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系列化、程序性多途径和绿色化. 相似文献
10.
1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科技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是先导,是前提,管理创新是基础,是保证,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先进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前沿技术的主要创新者,占据了全球技术的垄断地位和技术散的主导地位,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推动动者和全球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引擎. 相似文献
13.
解放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6,(6):1-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比如像“巨人”、“太阳神”等大起大落的企业并不少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仅要抓内部管理的生产创新,抓营销管理的经营创新,更要引入新的价值导向,实施战略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战术性适应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还要有战略上的适应,解决发展问题。低水平竞争、同质化竞争、战术的竞争、短期的竞争,是没有出路的。企业必须以战略眼光进行科学决策,进行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14.
15.
2002年4月2日是杭钢建厂45周年。45年来,杭钢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本性转变,今后将怎样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答案就是不断地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企业是国家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创新是未来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推动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18.
十年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走过了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公司自1992年9月成立以来,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以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技术,适时地为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ABB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高压开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管理和制造水平的提高。作为去年荣获唯一一家全国质量管理奖中小企业奖,公司长足发展的原因正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19.
10月24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合中国货代协会、中国铁道学会等八大行业协会共同组织的“2009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隆重揭晓,同时,“最受物流百强企业欢迎的物流技术装备产品”也正式发布了评选结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