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沈阳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对于促进沈阳市经济增长,引领工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沈阳市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分行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变动,提出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维双  李腾飞 《经济师》2013,(11):193-195
文章对辽宁省产业升级现状与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采用辽宁省各地区2001-2011年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产业升级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形成,产业升级越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最后,对现阶段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空间布局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1—2011年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影响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因素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及脉冲响应分析法对主导因素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作用和工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的作用在初期会迅速带动该产业的发展,但其影响的力度逐渐减弱,工业发展水平则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增长,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据此提出提高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与人才的高密集产业,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简述天津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对其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及内部各行业与天津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分析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劣势,提出天津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应注重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发展契机并重视优秀人才的培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是被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细化的产物。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从工业母体中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工业尤其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巨大,是构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洛阳是我国“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制造业基地,而且致力于打造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研究目前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助于理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思路。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洛阳市2007年、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四个指标,对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以期对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天津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道路运输等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状况;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道路运输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中间投入特征明显,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制造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产业属性和产业关联视角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从产业属性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密切,而且存在重合与交叉;从产业关联视角来看,二者的发展应该以中间投入/产出为平台,实现互动和互促。两个产业不仅不存在冲突和竞争,还应该呈现互动和协同,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双引擎驱动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鹏 《当代经济》2018,(8):22-23
本文构建出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指标,对比1997年和2012年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实证结果如下:贵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10.16倍,制造业增加6.86倍,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降到18%,生产性服务业由12%增加到16%.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呈减少趋势,其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在1997年为15个,到2012年为7个;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在1997年为7个,到2012年为5个.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补与融合,以及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布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等领域。本文通过从价值链、社会分工、需求和产业布局四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邓丽姝 《经济论坛》2011,(10):156-159
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演进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圈产业升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与其他产业形成全面的产业融合。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北京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服务业自身初步形成了产业互动关联网络体系。制造业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与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融合互动程度,但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北京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一,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互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以服务业自增强,促进服务业体系升级。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和要素密集、地理聚集、价值增值等特性,决定了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制造业生产率、产业集群竞争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制造业的需求、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支持、地区政策的推动,因此要在从地区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互动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研究对象,简要概括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及测度方法,诸如产业集聚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划分和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等相关测度指标的计算等;从积聚的方式和特点上,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区别;从内生和外生两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能的形成原因,以期能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彭湘君  孙志军  王玲 《技术经济》2012,31(11):50-55,121
以重庆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及水平。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了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并重点分析了其产生渠道。最后指出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兴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在降低生产企业运营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发展壮大,具备显著的信息外溢效应,且有利于为生产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逐步提升产业群体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坚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方向,应注重生产性服务行业规模化发展导向,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强对海洋经济的预测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编制海洋经济计划和制定海洋政策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灰色理论,利用历史数据,构建海洋经济预测模型,并对中国六大主要海洋产业2007-2015年的产值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任金玲 《时代经贸》2014,(6):156-157
本文对河南承接我国产业区际转移的重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用经济学工具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最后根据前面分析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借助产业转移构建河南省区域内“总部基地+制造基地”的区域内生产网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指标,比较分析了京津沪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情况,并得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的竞争力,促进创新和城市、区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阶段应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制度变革和市场化进程,积极培育需求市场,抓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进入入世"后过渡期"的契机推进其对外开放,实施适合区域实际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