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瑞荣 《商业时代》2015,(3):138-14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选取1978-2012年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变迁趋势,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变迁的步调基本一致,但是通过对三次产业结果偏离度的分析,发现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偏离,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2.
刘志伟 《商业时代》2012,(27):140-141
本文根据山东省1980-2009年数据,通过构建VAR和VEC模型,对山东省的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并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短期内,产业结构和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呈非同步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西1979年-2011年时间序列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分析广西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对就业水平存在较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对产业就业结构的调节作用较弱;第一次产业产业滞留劳动力较大,第二次产业经济增长较强,对劳动力需求较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分析、计量模型分析等几个方法对"八五"时期以来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因此,城镇化率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趋势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能够促进就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其合理化程度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视角,对1978-2007年广东就业结构演变历程进行实证考察发现:广东就业结构变迁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且呈现明显的阶段化特征;但整体水平不高,结构性问题严重,与国际标准模型对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天津市的就业压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业扩张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直接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这种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又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劳动生产率角度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作了阐述;然后通过对发达国家及地区、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很强的同向性。  相似文献   

10.
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协调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基本目标,对构建辽宁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以就业弹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型,剖析了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走势,认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较强的非协调性,提出发展"三产"提高就业弹性、保证"二产"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发挥财政再分配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西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偏离一份额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广西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升级的视域全面分析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通过对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的测算,综合分析江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水平。实证研究表明,1999-2016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迁方向一致,但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变迁;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为最弱,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表现最为协调。目前,江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产业存在过剩的劳动力,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存在不足。江苏省需根据市场的需求格局,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变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78-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就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程度较大,后者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同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高,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结构也逐渐合理化,但由于我国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人力资本的积累效应还没有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目前,浙江省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选取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下降,导致产业内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仍然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但该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逐步缩小;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占GDP比重明显提高,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但产值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湖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北省1985-2008年三次产业演变过程描述基础上,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特征,但变化显著、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模式已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协同关系,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为因果关系。湖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继续坚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比例,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李广涛  王辉 《中国市场》2007,(39):25-26
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其制度结构、资金供给以及人才引进存在较大问题,往往遇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德州市为例,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借此为类似的地区提供制度结构创新的依据与建议,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本文根据1990-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江苏省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就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结构。其次,结构偏离度指标说明江苏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最后,本文在江苏省实际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等方面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基于1978年~2015年北京市地区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市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关联变迁。将产业结构的演化分为了三个阶段,对每一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说明:北京市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化。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第二阶段是二三产业并重,第一产业为辅;第三阶段是第三产业井喷式增长,一二产业为辅。第二产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重要性逐渐上升并对经济增长起到主导性作用。此外,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与建筑业都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尚有较大的优化余地,内部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吴宁 《商》2014,(37):276-277
本文分别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角度考虑产业结构变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实证的分析方法,选取了我国1991-2011年期间共2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最终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广西地区经济增长是单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广西地区经济增长之间是双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