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农民工流动就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几亿农民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就业、生活,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群体快速发展,迅猛扩张。目前,农民工已达相当规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已和城市市民、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立足与发展的基础,城市融入则是其实现个体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关键。该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测量,以上海847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就业能力因素对于这一群体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能力整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融入和市民意愿融入影响显著,就业能力微观因素对于身份和社会地位融入影响显著,宏观维度因素显著影响身份融入。此外,居住时间显著影响城市感情和市民意愿融入,性别影响身份融入,年龄因素影响社会地位融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陕西省24个城市社区233名社区就业者的调研数据为例,从社区就业农民工人力资本、农民工社区就业特点和社区就业者类型与收入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比较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农民工社区就业者教育人力资本普遍偏低;经验人力资本偏低;迁移人力资本较高。二是农民工找工作主要靠熟人和亲戚等社会资本.但是非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培训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多数农民工有长期社区就业的打算;三是社区就业者类型与收入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论农民工进城对市民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劳动力市场呈多重分割局面。农民工与市民之间存在互补性和替代性两种就业关系。农民工对在城市一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市民没有直接影响,但存在间接影响;对在二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市民产生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总体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农民工会对城市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信任视角出发,探讨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内在机制。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的延续主要源于来自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和城市社会的推力。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包括:迟早要回到一种重复性博弈的农村生活状态、初级群体的社会相似性和对成员声誉的了解、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城市社会外群体的推力主要指:农民工的社会污名化、农民工对城市社会风险的自觉规避、信任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和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的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难,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入状况是分析其就业质量的关键视角。文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社会融入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在超大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次是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作用最小,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有利于发挥社会融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要着力提升大城市、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水平,以及中小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质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融入环境。  相似文献   

8.
陈伟东  熊光祥 《经济地理》2007,27(6):900-903
当前可供农民工利用社区文化服务设施供给总量偏低、分布不均衡且种类较少.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以及社区文化设施总体供给短缺的条件下,农民工基本上被排除在分享社区文化设施之外.但是农民工作为城市的“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区文化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农民工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民工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要将农民工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文化建设体制之内、提高社区农民工文化服务设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工荒"现象背后的行为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其群体特征和就业行为显著异于传统农民工,而这些差异导致了区域间劳动力供给和转移的不确定性增加。本文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生活质量(QOL)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做出探索,通过考察其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和效用最大化目标,测算2008年和2009年中国100座城市农民工的QOL数据,考察在城市差异化特征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流动行为。研究发现,大中城市并未给农民工带来城市地位匹配的整体生活质量水平,中西部城市与东部城市差距缩小,对农民工生活就业吸引力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对其与城市的适应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区389位农民工为例,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城市农民工因制度阻断和角色中断而无法融入城市的制度和生活体系,形成了地域上城市认同度较高,社会关系上的城市群体认同度较低和自我身份定位城市人认同度较低的尴尬社会认同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生活方式城市化是农民工城市化融入的内在理路.城市农民工生活方式囿于其社会空间规制,存在消费生活缺少发展性、交往对象同质化、休闲生活阶层化等城市化障碍.激发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等多元主体社会功能,推动住居空间一体化,搭建社区融合平台,开展农民工生活方式引导性培训,是破解农民工生活方式城市化空间障碍,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鉴于理论研究、政策与农民工现实期望的巨大差距,从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生活情境和现实需求出发重新界定了群体社会融合的内涵,并从经济融合、行为适应和心理融合三个维度实际测量了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合水平。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发现教育之外其他因素对不同维度的社会融合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影响差异。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全面提升,必须切实推进和落实户籍、社会保障等深层次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韩长赋 《经济研究》2006,41(12):4-12
本文在对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选择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城乡流动和人口城市沉淀模型,描绘了农民工的人口城市沉淀曲线,指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思路。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问题是个战略问题,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并将伴随现代化基本实现而终结。农民工亦工亦农、亦城亦乡,流动就业,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要持城乡统筹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以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构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将面临城镇化"陷阱"——缘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严重障碍而生成的多重经济社会风险与危机,主要表现在城市社会"二元"化、农民工群体边缘化和人口转移泡沫化、短期化。农民工社会融合困境有着经济社会成因,其中,制度障碍、文化障碍和农民工自身主观障碍是主要根源。跨越城镇化"陷阱"的有效路径主要有:推动农民工的社区参与和文化融合,培育农民工新型社会资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扫除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治理,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目标有机植入社会治理之中。  相似文献   

15.
面向农民工提供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维护农民工健康权益的重要路径,有效推进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社会融合.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PSM方法、工具变量的CMP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就业身份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受雇就业质量,也推动了农民工由受雇向自雇转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不同性别、代际、文化程度农民工群体就业身份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城市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增强农民工社会融合而对农民工就业身份选择产生影响.本文验证了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的择业效应,为政府以公共卫生服务为关键着力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真实、深入地了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研究者在珠三角某工厂进行驻厂蹲点式田野调查57天。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处于一种边缘化生存状态。他们就业层次低端而且频繁流动、劳动权益被漠视并全面受损、身处不安定与混乱的社区环境、交往与生活空间隔离化、不认同打工生活。研究认为,处于这种状况的农民工面临的是一种制度性与市场性的双重边缘化,制度排斥和收入低下成为制约农民工彻底城市化的瓶颈。农民工的这种边缘化还显现出一些固化和长期化迹象,由此导致了许多消极社会影响。应加快改革户籍藩篱,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努力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还应尊重和引导农民工对自身城市化的自发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农民工问题是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产物,是城市和农村互相渗透的反映。农民工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身利益问题的体现,还是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政府定位、社会组织、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多元化社会管理、农民工社会参与、加强社会公正公平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以期在社会层面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深化,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逐渐松动,农民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城市就业,成为农民工。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长期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既不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又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农民工市民化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其中,深层市民化是核心、中层市民化是过程、表层市民化是目的和结果,这三个层次的市民化同时受到制度、政策以及市民态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要积极寻求制度创新,实现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就业权,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实现农民工的公平待遇,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消除农民工与市民的心理隔阂,并增加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充分尊重农民工意愿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市民化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9.
实际调查发现,土地征迁后,失地农民群体福利水平普遍减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结构的剧烈变化导致该群体失业问题突出。其深层原因是被动城市化中的能力耗减。身体素质、教育程度、社会资源可用能力,对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年龄偏大、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外出务工经验群体会面临严重的中年失业危机。解决该问题,不应也无法只依靠货币投入,而应实现征地补偿资本化。发展以楼宇经济为主体的社区集体经济是城市周边地区农民变市民的显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状态分析——基于杭州的实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新慧 《经济论坛》2009,(15):103-105
随着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大量流入城市,该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从身分认同、群体融入状态、社区认同三个方面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状态进行了描述。认为由于限制融入的种种因素并未完全消失,这个群体的社会融入状态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