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内外学者大多把"商誉"作为一种"超额利润"来计量,这就与垄断利润产生了混淆,因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在会计计量方法上产生差异.就目前来看,一些企业因合并商誉过高而冲减会计利润,影响上市交易,不利于资产重组、评估计价及会计计价.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商誉的计量方法--商誉影响因素分析法,即对影响商誉存在的因素逐一计量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并计算出商誉的真实价值,使商誉变成可计量的资产.  相似文献   

2.
把商业信誉"作为一种"超额利润"来计量,这就与垄断利润产生了混淆,因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在会计计量方法上的差异,就目前来看,是一些企业因合并商誉过高而冲减会计利润,影响上市交易,它不利于资产重组、评估计价及会计计价.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商誉的计量方法--商誉存在因素分析法,即对影响商誉存在的因素逐一计量分析,最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并计算出商誉的真实价值,使商誉变成了可计量的资产.  相似文献   

3.
浅议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商誉的定义和本质角度剖析了自创商誉应加以确认,只有对自创商誉进行合理的确认,才能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同时避免企业在产权交易中因不合理的评估价值而使企业蒙受损失。而商誉确认的难点在于计量。计量商誉应同时运用超额收益法和割差法,以超额收益法为主,割差法为辅,以割差法估算的结果去调整与验证超额收益法的结果,这样商誉计量的结果可以做到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商誉计量与减值测试的角度探讨企业合并报表中的商誉问题。商誉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购买企业支付的买价超过取得的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其核心价值源于品牌、市场份额、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随着市场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商誉可能面临减值的风险。因此,商誉的准确计量和减值测试对于保障企业合并后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商誉的形成、计量方法和相关会计准则,然后探讨了商誉减值测试的目的、原则、方法和关键参数。进一步研究了商誉计量与减值测试的关联性,包括计量对减值测试的影响、风险控制。最后,提出了完善商誉计量方法、提高减值测试准确性、加强监管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商誉计量一直是会计领域的热点,现有商誉计量理论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它们分别反映了对商誉内涵的不同理解。文章总结评价了现有文献对两种商誉计量方法的研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讨论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选择出相对合理的商誉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企业并购中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一直难以达成共识。从"什么是负商誉"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对负商誉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传统负商誉会计处理的方法和不足,最后基于多维视角提出了改进负商誉会计处理的方法,希望对负商誉的研究与实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商誉问题极其复杂,持续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基于不同理论,学者们对商誉本质有不同的认识,提出不同的商誉计量方法,但目前尚未找到一种普遍认可的计量方法。本文对目前不同的商誉计量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对商誉计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企业并购中,商誉的处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目前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中,商誉的确认以并购成本超过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部分确认,这部分商誉中其实包括了很多非商誉的成分,使得商誉的确认不够真实可靠,本文基于商誉的内涵及其在实务中的计量方法,探讨商誉中的计量偏差问题,并提出如何处理商誉中计量偏差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7)
负商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无形资产,也是当前会计学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负商誉存在的真实性、负商誉会计计量以及处理等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经济组织兼并过程中资产的有效评估,同时也能够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会计实况。本文通过论述商誉以及负商誉的概念,就负商誉产生的原因展开探讨,阐述当前国际社会常用负商誉的会计计量方法,最后分析负商誉会计处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式,旨在为负商誉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企业商誉的灰色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渝生 《商业研究》2003,(16):63-65
商誉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 ,进行系统的定期商誉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商誉的定量评估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有必要建立企业商誉评估的指标体系 ,利用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商誉度进行衡量 ,再利用商誉提成收益计价模型进行企业商誉的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商誉计量模式的缺陷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誉计量模式流行惯例主要有两种,即直接计量法和间接计量法.而我国<企业合并>准则规定的商誉价值计量方法类似于间接计量法,采用这种计量模式计量商誉价值,在会计实务中暴露出很多缺陷,本文对此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胡楠 《中国电子商务》2014,(19):198-198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然而有关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却一直处在争论中.本文通过对几种反对自创商誉确认的观点进行反驳进而阐述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并对现今企业自创商誉计量的方法与其适用范围做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3.
商誉是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目前商誉的评估方法介绍理论性偏强,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商誉问题历来是会计和评估理论界及实务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但对于"什么是商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商誉的定义、性质、特征,商誉价值评估中应注意事项及评估方法选择做了系统分析。为了更好地评估商誉的价值,要不断探索商誉评估的方法及其中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要对商誉进行信息披露,供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理论纳入合并商誉计量体系之中,既拓展了公允价值理论又改善了合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本文基于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同时也考虑了市场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认为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在会计处理上有必要作进一步改进,并提出了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商誉是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目前商誉的评估方法介绍理论性偏强,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商誉问题历来是会计和评估理论界及实务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但对于"什么是商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商誉的定义、性质、特征,商誉价值评估中应注意事项及评估方法选择做了系统分析。为了更好地评估商誉的价值,要不断探索商誉评估的方法及其中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要对商誉进行信息披露,供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忠霞  韩梅 《中国市场》2008,(18):48-49
目前,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价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自创商誉是否予以确认成为争论的焦点。长期以来,传统会计对于企业外购商誉进行了确认,而对自创商誉却不进行确认,这种做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我认为应该对自创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商誉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摊销。在此,就自创商誉问题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康萌萌 《中国市场》2022,(29):139-141
随着我国并购业务的蓬勃发展,商誉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现行商誉使用减值法进行后续计量,导致很多企业利用此进行利润操纵。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商誉暴雷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因此探究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法对商誉进行后续计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商誉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进而对商誉后续采用摊销法还是减值法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供后续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企业合并的频繁发生,企业合并所带来的合并商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理论界围绕着商誉的本质、确认以及计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虽然一百多年来理论界对商誉的研究从未间断,并且取得了许多的显著成果,但是新的理论还是层出不穷,而且依旧没有在商誉的本质、确认以及计量等方面达成共识。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商誉本质理论进行了归纳,然后从商誉的本质出发分析商誉在确认、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外购商誉的计量;二是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划分;三是超额盈利能力能够作为衡量商誉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陈勃 《商业会计》2021,(5):43-46
近年来,我国的并购热潮带来了巨量的商誉,而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影响着公司利润、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商誉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我国现有的商誉会计制度还存在着规则不健全、规定不合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通过制订专门的商誉会计准则、采用系统摊销与减值相结合的后续计量方法、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措施等方式,对现有商誉会计制度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社会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模式和制度的变革,企业不再只是注重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一些看不见的无形资产也会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和企业价值造成不小的影响。企业商誉是一种反映企业潜在价值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涉及商誉问题,所以对企业商誉的价值评估尤为重要。对企业商誉的价值评估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出现评估偏差,导致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不准确。本文分析企业商誉内涵和评估商誉方法、企业商誉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