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影子银行债务特别是具有高杠杆性的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快速增长,金融结构的不平衡风险增加,对实体经济稳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对实体经济波动影响的阈值效应,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时变GARCH-CoVaR模型,测度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对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实体经济波动之间存在单向的风险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张瑞芳 《商》2014,(16):107+96-107
中国影子银行源于国家严控金融导致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造成金融发展出现替代化。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中国影子银行的存在对实体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影响市场取向的经济转型。解决影子银行问题既要着眼于有限监管,又要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如通货膨胀率一路走高,银行采取银根紧缩措施导致中小型企业资金缺失,大量资金涌出银行负债体系投入到实体经济中,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了我国所面临的影子银行风险,中国银监会更是将影子银行列为中国银行业的三大风险之一.由此可见,必须对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做出防范.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意指从事融资贷款业务,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不受金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对市场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挑战。影子银行满足了商业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影子银行易引发信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顺周期性风险交叉传染风险、监控不足的风险。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实时监控,从而引导影子银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前,境外主要经济体如美英欧和以FSB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出台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都把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作为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防控金融系统性风险积聚和监管套利的需要和必然反映。借鉴境外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最新制度安排和变革经验,我国应在结合影子银行体系自身运营特征的基础上,从影子银行的区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微观审慎监管安排的细化与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立法完善等方面,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使之与传统银行共生互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缺口进行了有效弥补,使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得到很大满足,所以影子银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推动银行体系稳定与和谐发展也极为有利。本研究主要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金融脱媒的环境下,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与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资金"游离"于银行表内业务之外,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进入社会实体经济,影子银行是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运行的非银行信用中介。灵活、创新的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信贷关系补充,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本超  黄昌洋 《现代商业》2014,(14):132-133
影子银行是规避金融管制、金融创新的产物,国外实践证明影子银行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蕴含的风险也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今年三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代会上称“对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监管的时间表已经排出”。本文主要从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和业务形式出发,分析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风险,进而对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备受瞩目。随着金融创新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壮大。分析信托类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完善立法,建立统一的监管口径;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影子银行的内部控制;规范民间金融的相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2016,(3)
近年来各种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到期无法正常兑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增多带来的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对银子银行进行监管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近些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使得影子银行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可见,探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依据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采取措施予以监管,在保证我国金融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防范金融风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尽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在弥补正轨金融体系不足,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丰富居民投资理财途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应,但其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影子银行体系潜在风险更容易爆发。研究新形势下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对于实体经济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会使资金需求产生新的变化,监管部门应制定措施引导影子银行为经济结构转型服务,逐步释放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规范性和协调性,从而使影子银行在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风险自担,降低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商》2016,(2)
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不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的模式也各有差异,与美国以证券化主导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相比,我国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主要依托传统商业银行。本文在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利娟 《商业时代》2015,(10):70-72
影子银行是对监控范围内的银行作用的补充,是金融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面作用。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出发,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对经济的作用及对其的政策监管现状。在基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以及影响基础上,探究其影响产生的原因,并对我国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影子银行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在美国兴起,可以说比传统银行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美国经济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一些政策措施目前还有待于完善,金融领域一些漏洞还未被解决,使得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风险,不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所以,想要使影子银行稳定长期的发展,就需要对金融行业进行创新改革,从而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9—2022年中国知网(CNKI)中CSSCI和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影子银行研究的1265篇文献,运用Cite Space工具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以及凸现词分析,并绘制图谱。研究发现:核心作者和高产机构的研究合作还需加强;研究热点及关键词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理财产品”“金融危机”“杠杆率”等;研究主题包括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内涵、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监管对策五个方面。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影子银行研究还要进一步聚焦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内容,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及探索新价值创造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在国外研究较为成熟,而国内处于初探阶段。我国现行影子银行体系存在巨大潜在风险,亟需研究制订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因此,以影子银行的风险规避为出发点,从制度约束视角下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经济效应,继而对影子银行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金融监管要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要鼓励和引导合理适度的金融创新,最终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最后,从制度创新和监管重构等方面对"中国式"影子银行规范路径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2015,(39)
银行同业业务为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获得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银行业务。国外在金融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影子银行运作模式。我国借鉴国外发展形势亦创建了影子银行。但是,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在类型与运作模式上均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逐渐开始发展同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在对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分别研究了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商》2015,(24)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仍以银行为核心,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就是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加重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前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应重点加强风险分析和防范。本文以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理论为视角,对区域影子银行的现状、发展动因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由金融创新、监管套利、信贷需求、货币政策频繁波动共同推动的,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不可否认的正面、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风险的积聚。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错配、期限错配、信用错配以及高杠杆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金融体制,导致影子银行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风险、地方政府风险紧紧挂钩,三者之间存在风险相互传导的可能性。对影子银行风险的防控应秉持“疏堵并举”的原则:建立影子银行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隔离;谨防地方政府利用影子银行过度融资、投资的冲动;在继续微观监管的同时,建立适应于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积极推动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20.
王瑶  黄贤环 《商业研究》2023,(5):142-152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表现出“马太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来实现。同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组,数字金融发展更是助推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而非金融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数字金融发展对其影子银行化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