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子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够,三圈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时代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空间理论,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分析数字技术对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影响.数字技术导致虚拟与地理空间共生,可达性最大化,城市区位最终取决于数字网络等级与地理区位的综合作用,城市功能高度复合,城市群空间形态重组并呈现网络化特征,多功能社区是构成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基本单元,强调自然生态,同时传承城市文化.长株潭城市群由工业时代"多中心、组团式"的公路网格空间形态向数字化时代"一主两副环绿心"的数字网络式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变.  相似文献   

3.
李刚 《城市问题》2022,(10):45-54
伴随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具体而言,当城市群处于单中心空间结构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的极化效应显著;当城市群为多中心空间结构时,功能分工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利用2015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的截面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为单中心发展模式,发育水平较低;珠三角城市群处于单中心向多中心模式的过渡阶段,发育水平较高;长三角城市群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发育最为成熟。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应促进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进而推动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跨国区域整合视角下的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城市经济布局是区域经济布局网络的连接点与核心,区域必须依靠城市把区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凝集成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出现,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有必要进行跨国的区域整合.通过研究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问题,探索开放经济下的中心城市跨国区域整合途径是本文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7,(34):49-51
将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半径,可得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均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基于此,提出三大城市群有效利用中心城市产业优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制约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是"郑州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根源在于"多中心"大都市区和"多核心"大都市圈没有构建起来,中心城市缺乏空间和经济支撑。应坚持做大中心、强化核心、放活外围的战略取向,优化中原城市群内部结构,加快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突破郑州中心城市弱小的主要矛盾,率先将郑州目标定位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构建"多中心"大郑州都市区、"多核心"大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外围副中心城市圈,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积极构建"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动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流描述了城市的基本活动,反映城市的对外服务职能,而城市流强度则是定量描述城市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我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增长情况。结果表明,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高城市流强度中心,是城市群外向服务能力和城市群综合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群,且国内较高城市流强度的城市群基本都分布于沿海和沿江的经济地带内;此外,城市群外部贡献率的高低也是城市群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响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80-85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  相似文献   

9.
具有开放、动态、层次等特征的物流网络是城市群物流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通过对城市群物流需求网络节点城市关联量、吸引度、网络结构熵等结构测度指标的分析,指出城市群物流需求网络结构特征、发展规律,并对云南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城市群物流需求网络结构展开研究可为城市物流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石平平 《数据》2004,(1):39-40
当今,大都市圈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都市圈中,作为"龙头"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尤其重要.目前中国的大城市群主要是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主要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对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际产业关联性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实证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区位模式以多核心为主,单核心城市群主要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制造产业份额与其经济规模呈倒"U"型关系;临近效应、价格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是影响我国城市群内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运用区位熵法对城市基本职能进行识别和筛选,同时运用打分法计算出旅游业职能指数,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纳尔逊法求出职能强度,进行城市职能分类。根据识别结果,综合考量城市发展层次、城市规划定位、中心城市状况等因素,基于区域协同视角,进行城市群的城市职能优化。利用城市职能识别和优化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以成都城市群为例,识别成都城市群各城市的职能区位熵和职能强度及其职能指数,并提出城市职能优化的三条主要路径:一是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的职能结构层次,二是引导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格局,三是增强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了多中心竞逐发展模式.多中心竞逐模式在拉动珠三角经济迅速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挑战和内部恶性竞争导致的严重内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要继续发挥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必须加强区域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走联动整合发展之路,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双向经济联系规模及网络空间结构,纳入异质性城市层级结构,验证城市中心性与城市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北京与天津的中心性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多中心结构特征,空间结构较为扁平化。核心—边缘结构中城市中心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较小且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但多中心城市结构下中心度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显著推动城市群整体发展,且边缘城市在城市网络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5.
何骏 《上海企业》2007,(8):37-39
城市群又称为大城市圈、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大城市构成)、若干个中心城市(中型城市构成)和众多中小城市(包括城镇等)组成的城市群落。群落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或几个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中,核心城市对群落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引领作用。城市群是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6.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 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愈演愈烈,世界级城市群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合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3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全面合作,倾力打造出让世人瞩目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继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加拿大多伦多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和法国巴黎城市群之后,最具活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格局初现,有力推进了三地政府部门在科技、教育、旅游、工商、质监等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物流发展现状,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产业规模、物流需求和物流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同时收集长江中游城市群2017-2021的相关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1个城市划分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和次要节点城市四个层级。  相似文献   

18.
王亮  张芳芳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2):41-47,封2
研究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效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空间公平为核心构建城市群利益共同体关系模型,选择分别对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协调发展起到引擎作用的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进行一体化发展成效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两大城市群双中心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一体化响应程度均远超群内其他城市.(2)两大城市群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网络数据挖掘获取微博签到数据,从中提取微博用户的位置变换信息以测度城市间联系强度,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BGLL分类算法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基于位置变换测度的城市联系强度并未包含城市地理坐标和所属省份等属性,但各城市群组团均呈现出严格按省级行政边界划分的特征,说明我国城市间联系存在较强的省级行政边界效应;②18个城市群组团被划分为11个单中心组团、4个双中心组团和3个多中心组团,多数为单中心结构,仅有3个城市群组团已发育为成熟的多中心结构;③多中心化的组团结构通过平方增长效应提升该组团的网络总体联系强度,在同等规模下相比于单中心结构能使其核心城市的网络中心度大幅增加,进而提升该城市群组团在全国城市网络的相对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20.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我国开展城镇化布局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成熟型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表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城市群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城市群层面的系统性疾病:核心城市"大城市病"+外围城市"工业病"及两种疾病通过产业外移、空间侵占、污染跨界传输、发展断层等因素在城市群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要调整优化核心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功能,提升外围城市产业集聚效率和质量,建立核心城市—外围城市污染减量转移机制,建立核心城市—外围城市资源环境产权交易体系,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城市群层面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和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