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结合路基沉降变形的特点,探讨了双曲线法对无碴轨道路基沉降预测的适用性。研究成果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的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路基沉降的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路基填筑压实不够以及软土路基没有处理到住导致,特别是软土路基的正确处理能够形成路基沉降的隐患.鉴于目前公路工程路基沉降的日益增多,引发相应的质量问题,甚至安全事故,本文对公路工程路基沉降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公路工程路基沉降与监控要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冯晓琴 《魅力中国》2011,(6):120-121
本文通过对公路填土路基沉降现象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治理路基沉降的技术方法,其中的压力灌浆法应用广泛。针对不同的路基沉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铁路路基沉降规律复杂、沉降量难以预测,因此提出一种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路基沉降量预测模型。传统神经网络建模时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不足。因此,通过粒子群算法修正网络的初始权/阈值,提高全局收敛性,建立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对宝中线实测数据进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经粒子群优化的神经网络可避免局部极小问题,加快网络收敛速度,提高了对铁路路基沉降量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桥头路基差异沉降是导致跳车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通过规范法和数值分析两种计算手段,对等载预压+塑料排水板+管桩、直接管桩两种桥头路基处理方案及其工后沉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规范法未能考虑路堤再加载时间的影响,且计算得到的工后沉降均为0,这与实际不符,说明规范法在进行分步工况及工后沉降计算时存在缺陷;数值分析能够同时考虑分层堆载时间、等载预压时间及路堤再加载时间的影响,也能够较好地解决分步计算工况问题;方案2的工后沉降要更大,表明经过堆载预压后,土层的固结度显著增加,有效减小了土层的后续沉降。对于方案1,随②5淤泥质粉质黏土的黏聚力或压缩模量增加,工后沉降均逐渐增加,而内摩擦的影响与之相反;对于方案2,随黏聚力、内摩擦角或压缩模量增加,工后沉降均逐渐减小,但减小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也不断发展,因而对软土地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软土地基容易变形,致使路基沉降,路面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公路使用寿命,也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公路软土地基的检测刻不容缓。文章将结合案例深入分析路基沉降的原因,并提出软土地基沉降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控制参数,确保地基处理效果,依托兰临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通过现场取样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加固前后的含水状态、孔隙特征、压缩特性、湿陷性等随空间分布变化规律,运用圆孔扩张理论分析桩间土剪胀特性、初始应力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间土含水率随其与桩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桩间土干密度、压缩模量随距桩体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孔隙比的规律则相反;在距桩身0.7 m半径范围内桩间土的湿陷性已消除;塑性区半径随剪胀参数的增加而增大,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得出石灰掺量为10%、桩径为0.4 m时,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合理桩间距宜取1.3 m。  相似文献   

8.
张尹 《魅力中国》2014,(11):348-348
近年来,在全国公路网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高等级公路建设,在设计与施工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采用了先进的勘察、测量手段为公路路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资料。作为路基施工是重要的主体工程,公路路基综合稳定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新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引进,以及为这些新技术服务的各类专业化施工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建立和发展,为路基工程专项施工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