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并成为各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评述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内容和特点,分析大陆地区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现状,并对大陆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金融活动日益密切、融合.全球金融活动运行规则逐步统一资金在全球各金融市场间自由流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优化配置和提高市场效率.并以此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福利的增长.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拉美国家货币与金融区域合作任重而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龙 《中国金融》2007,(16):60-61
拉美地区的货币与金融合作由来已久,但由于汇率长期激烈波动,迄今为止该地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区域性机制建设、货币联盟等更高层次的货币与金融合作仍不见大的起色。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共存,区域金融结构的差异问题越来越突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差距还在拉大。研究并解决区域金融结构的差异、促进地区金融和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金融博览》2006,(3):62-62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商业银行之间业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和扩大.商业银行间的代理行业务日趋活跃,很多国家(地区)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营业性机构或代表处,其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考查金融市场化这一中国经济转型期制度变迁的主要方面出发,在引入金融市场化指数的Ndikumana模型基础上,应用Panel Data模型分析方法对金融市场化进程及其相关四个方面(金融中介市场化、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对外开放)与投资间的影响以及东中西部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首先,中国金融市场化对投资存在显著影响;其次,在全国层面上,金融市场化对投资的影响大于其他四个方面,而且金融结构的不同对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其三,在地区层面上,东中西部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对地区投资的影响显著,地区间总体的差异呈现西部和中部大于东部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网络金融是网络技术与现代金融高度结合的产物,其发展趋势超出人们的想象。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全球各个金融市场已融为一体,资金以更快的速度在市场间流动。网络金融给各国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已经发生了大大小小几十次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在影响的深度、广度以及对经济的损害程度方面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危机的频繁爆发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金融安全和金融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没有金融安全的保证,经济和金融就难以持续发展,甚至会出现倒退。当然,没有经济和金融的健康发展,金融安全也就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江苏的苏南与苏北、中心城市与县域作为样本,运用PANALDATA模型对南北差异、城乡差别进行分析,重点对影响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纵向研究,进而剖析了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有效配置、造成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论表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状况影响着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流向、流量和效率。并提出解决欠发达地区融资梗阻、改变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明确省际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中金融因素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检验方法研究我国省际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的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的系数大于中部地区。我国大部分省份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名义利率没有完全自由化,实际利率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效应没有显现。各省的自发经济增长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各省的经济基础、技术、制度、文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刘庆之  温慧仪  张宁 《浙江金融》2005,(11):28-29,13
金融开放是以金融的自由化为前提条件的,构造了逐步跨国化金融活动的基础,由于各国的金融活动趋向于自由化以及资金具有流动性,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自然是应运而生且进程不断加快,主要表现在:可兑换间的外币间的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张,国际外汇市场实现单一市场形态运作,各类债券和股票的国际发行与交易数额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模式处于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共同作用的中间状态,但政府机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从不同行政等级层面考察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差异,揭示各级政府曾经而且仍然在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形成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且地方政府作为有限理性的主体,在对金融资源地区间的分布影响中普遍存在“政府失灵”现象。当前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扩大的遏制、协调与调控,依然要靠政府的主导性推动。  相似文献   

13.
霍建军 《金融研究》2008,(4):I0027-I0030
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而金融稳定事关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我们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个案,对其2007年的经济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情况进行了深人分析,对其正面效应进行了高度概括,对其潜在风险进行了深人剖析,旨在查找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前移防范关口,确保金融稳定,力促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普惠金融是接纳社会各层次需求者,可以被所有人得到和使用,并令其受益的金融机制。各国将中小型企业和贫困地区人群作为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回顾近20年间普惠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归纳并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各个国家和地区成熟有效的发展经验,对普惠金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我国县域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都市圈金融合作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区域金融合作热潮涌动,实现区域金融合作能够促进区域内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缓和地区间资金供求失衡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本文从经济、金融、地理以及政治法律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实现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促进地区金融合作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一般而言,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都位于经济发达地区.金融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助推力.通过许多发展改革的实践得知,二者是共同发展、彼此促进的关系.要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随着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区域金融作为金融表现形式中的主角,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广泛关注,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金融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陆晓明 《金融博览》2014,(17):30-31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认识到金融稳定在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性,相应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监管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三政策组合,各国也普遍开始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三政策与各自目标间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已成为各国关注和最具争议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美国三政策组合的实验及效果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采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搭配来同时实现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目标,这是一次全新的经济金融政策实验,其结果关乎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实践揭示,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效果及经济目标具有重大影响,并且其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可能超过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普惠金融,必须解决金融排斥这一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金融排斥不仅是一个金融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剖析了金融排斥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并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的金融排斥现象,指出我国主要面临着农村金融排斥与小微企业金融排斥两类金融排斥问题.整体上看,我国金融排斥程度较为严重,除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省市金融排斥程度较低以外,其他省市均存在较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这表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区域性聚集特点.其中,农村金融排斥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中西部地区金融排斥较为严重,且民族地区尤为严重,而东部发达地区金融排斥相对较轻.最后,本文分析了金融排斥的内在形成机制,指出治理金融排斥问题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9.
规模、效率的提高是金融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国内研究集中在检验地区金融的相对规模是否存在绝对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了我国省际间的金融深度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收敛问题。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在我国只有金融市场化水平存在着绝对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特征,金融深度只存在条件收敛的特征,即在具有相同的法律环境、人力资本等结构性特质的地区间出现收敛现象,而且政府干预程度在金融规模和效率间存在权衡取舍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期的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实施更加慎重。为更好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中央银行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做好平衡,在不同种类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