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经济学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溯源。为农村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存在着某些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加强关乎民生等基础性领域的制度性建设,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积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与政府回应机制,以政府为核心,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农村工作通讯》2009,(4):10-10
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民的纯收入到2020年要比2008年翻一番,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是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前提,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归纳,认为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共政策不应忽视政策对象的多层次和多样性,以及背后制度系统的复杂性。在诸多农村公共产品中,与农村居民民生状况和收入能力直接相关的是以基础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统筹考虑城乡两个区域,逐渐提高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是当前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造福工程"原为消除农村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十多年来,通过实施造福工程,福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得到发展。"造福工程"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支点,福建的"造福工程"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农村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江苏省宜兴市新庄街道已完成整治村庄28个,开工率和完成率分别为100%和56%,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村庄环境改善得到大幅提升,全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当前村庄环境整治制约因素主要是:农村建设规划不到位、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整治内容和标准不细、资金筹集渠道不多.纵深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必须加大五个力度:加大行政推动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分布非均衡性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为农民居住分散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效益低下;公共财政支出"城乡倒挂",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严重匮乏;专项转移支付高度分散化,农村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对策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服务设施与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农民梯度转移,保持人口与公共服务动态平衡;革除财政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平衡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7.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以保障农民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需要为目的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保障农民能够公平获得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机会。当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的限制、结构性的冲突以及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并非停留在单一的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困境。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鹏 《南方农村》2008,(3):27-30
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基本现状,认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是以农民为本、保障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要求,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需推进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改革,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百名“三农”专家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的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农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但是,广大农村居民生存状况的继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最迫切需要哪些基本公共服务?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面临哪些体制、制度和机制性障碍?在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本文利用中改院组织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从专家观点、专家分析和专家建议三个方面了解“三农”专家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的主流见解和存在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一、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群众对政府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正>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江苏各地着力实施的重要举措之一。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在新常态背景下,更应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近几年来,南京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全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还存在农村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我国总体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全会要求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阐述财政支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调节的内在机理,发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农民需求偏好的表达机制,有助于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诸多问题,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并最终有利于调节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正>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大抓手,将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要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过分化和整合,基本形成了七大社会阶层,即管理干部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类白领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农民工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贫弱阶层.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既要解决好普遍性的民生需求和政策要求,还应结合农村社会分层结构,考虑不同社会阶层的民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以此来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民生的本质是农民的权利保障问题,从权利的视角看问题有助于增强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而维护了农民的权利,其发生也就得到了改善.因此,本文认为,农民的基本权利屡遭侵害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民生立法仍不完善以及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民生法治建设,各级政府在保障农民权利、改善农村民生方面则负有最主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当前,在强调政府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农民组织这个渠道形成农民的互助、互救机制,以缓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具有迫切性。农村基层政府除了将自身主要精力用来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外,也要支持农民组织参与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例如参与农村公共卫生、养老、农村治安及道德教育等。发展农民组织有利于形成农民的互助、互济机制,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严重匮乏的矛盾。服务是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应有之…  相似文献   

18.
农村改革专家问卷调查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在民生领域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十二五时期应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各级党委政府一手抓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一手抓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更强了,农村更美了,农民更富裕了。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无论是人畜饮水、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危房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  相似文献   

20.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城乡一体化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其中,民生财政建设、福利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以人为本"与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协同策略,才能保证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的功能发挥,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