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建华 《企业研究》2007,(10):34-41
高建华先生试图颠覆我们头脑中的"营销"概念,他提出了2.0时代的赢利模式,"市场细分是前提,产品创新是核心,战略设计是主线,战术监控是关键。"他的很多观点值得中国企业家借鉴思考。他的座右铭:换个方向就是第一。99%的中国企业家认为自己的企业有战略,但是,他们所理解的战略要么是"想法",要么是"方向",要么是"目标",要么是"追求",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我的"幸福企业"理论体系正式形成于2009年,我一直认为,幸福企业就是能够满足员工(包括老板)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的企业。在幸福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激发,视企业为自己可以依赖的家,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我经常说,幸福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企业家对幸福企业的建设还存在很多误解,他们认为只有具备一定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3.
<正> 你在追求财富方面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把这个问题交给普通人,得到的回答肯定是千姿百态乃至千奇百怪。交给企业家,得到的回答又会如何呢?一般人的猜想可能是"多多益善",因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利润,作为创利机器的发动机的企业家,对财富的追求不应该小胃口。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把这个问题交给3192位企业家,得到的答案相当集中:40%的人选择"能让此生没有后顾之忧",高居榜首;28.1%的人选择"能在平均水平以上就可以";22.2%的人选择"能过富裕的生活"。而选择想进入"中国500富豪榜"的只有3.5%。看来,中国的企业家们对财富较少有不切实际的极端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一个企业家被认为是伟大的,那么他一定是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创造了很多他人的幸福。亚当·斯密在他的名作《国富论》中说:"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如果一个企业家被认为是伟大的,那么他一定是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创造了很多他人的幸福。而一家企业能够成就伟大,也往往是因为这家企业有"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家精神,龙湖物业总经理王建辉这样理解:  相似文献   

5.
书香     
《房地产导刊》2014,(8):109-109
正用我们的产品让人生活更幸福内容简介这是一部以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思想境界和经营方法为内容的企业案例书籍。中国4000多万家中小微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50%,解决全社会就业人口超过80%,显然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经营水平对社会发展举足轻重。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推动他们获得了成功。但当下他们因为先天不足使经营遇到了极大困难。企业经营的竞争,已经越来越突显为企业家思想境界和智慧的竞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思八达集团作为民营企业培训行业第一品牌,受到了中小企业家们  相似文献   

6.
近日,《中国青年报》通过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948人进行了一项调查,据显示,80.3%的人认为单位的"软待遇"对自己重要,其中,24.4%的人表示"必不可少",55.9%的人表示"比较重要"。这表明现在企业"软待遇"的好坏,已直接决定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的胜负。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家对经济形势判断(一)企业家对2011年经济形势总体看好,超半数企业家认为2011年经济将呈平衡增长态势。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调查显示,企业家认为2011年经济运行环境将持续向好,对2011年经济形势总体看好。据调查,55%的企业家认为将"平衡增长",29%的企业家认为将"温和复苏",9%的企业家认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其中官与民的关系,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构图。这种关系决定了社会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观,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以及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转。什么是企业家眼中理想的政府?什么是今后所应该确定的新型政企关系?2012年"两会",《中国企业家》杂志以"呼唤大规模减税"为题针对企业家群体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了相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2013年"两会",我们将调查主题定为"企业需要怎样的政府"。本次共针对100位企业家进行了调  相似文献   

9.
贾昌荣 《人力资源》2007,(23):34-36
有一位管理专家,在撰文谈到中国企业家缺少什么时,提到了这样一点,中国企业家缺乏尊重"人"的精神。要知道,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员工"。中国的企业老板应当积极"换脑",学会尊重员工,收获"军心"。  相似文献   

10.
名刊揽要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企业报告中国企业应该在"人民币升值"话题上发言和表态:中国企业家应该盘算好如果人民币一旦升值,对自己的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们这次调查的最大发现是:82.4%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但大部分企业说不清楚具体会在哪些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修思禹  冯海超  梁海松 《英才》2013,(8):124-126
"当当网平均7分钟卖出一本"。一本名为《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借读者口碑产生爆发式销售。追捧者有企业家、明星、都市白领……难道这个社会真有那么多人在焦虑吗?事实或许果真如此。在现代社会繁忙的生活中,压力、疲劳、挫折、迷茫,特别容易使人陷入焦虑,特别是企业家。这群中国先富起来的人,站在山顶却时常深感"高处不胜寒",他们寻不到在山底仰望时自以为的"幸福",对不知道何时就突然而至的"无常"产生的恐惧,却如影随行。  相似文献   

12.
继"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打造"幸福中国"的奋斗目标以来,党的十八大又指出了新的方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入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当今各类人群利益诉求多样化、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打造"幸福组织"和"幸福企业",已成为激发社会、组织和个人正能量的共同聚焦点. 南钞公司为实现建设幸福企业目标,坚持以生产为本(物质文明)、以人为本(精神文明)"两轮驱动",抓好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两件事",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员工阳光心态幸福生活的"南钞梦".坚持从幸福文化营造、幸福团队建设、幸福员工培育三个层面综合发力,打造立体化幸福企业,用"幸福"这一人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凝聚共同愿景,激发员工促进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见衣识男人     
谭相宜 《中国企业家》2007,(24):110-111
我们注意到,此次中国企业家的整体亮相在形象打扮上有很大进步,虽然依然有个别在外貌上对自己"放弃"的特例,但可圈可点之处时时闪现。"中国形象"、"国际视野"、"企业包装",这些看似笼统的概念可以闪烁在每一个人对生活品质追求的细节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位企业家的着装,是对自身的一种表达,和对环境的一番呼应,更可算他人生某个时期的一回领悟,一轮境界。  相似文献   

14.
"幸福企业"在最近几年很流行,一夜之间不论什么样的企业都在宣称自己是"幸福企业",或正在打造"幸福企业"。应该说,身处不同企业的员工,对幸福的感知千差万别。其实幸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有幸福感的员工,其共同点就是会发自内心地流露出满足和幸福的姿态。曾几何时,"下岗"是国企员工谈之色变的字眼,如今国企员工的幸福感,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15.
一、农业企业家是农业企业化的人格载体和推动力量 法国经济学家康替龙(Cantiuon)在1775年首次将企业家这一术语引入经济学理论,在随后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著名政治经济学家萨伊(Say)强调了企业家的重要地位并赋予企业家以企业组织"协调者"的角色.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34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进一步将企业家的定义明确为"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能够"实现新的组合"的创新者.美国学者奈特(knight)引入了不确定性,认为企业家就是那些"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并自己承担决策的全部后果"的人.柯兹纳(Kirzner)视企业家为"经纪人",他不但能感觉到机会,还能捉到机会并创造利润.  相似文献   

16.
万希 《企业活力》2002,(5):28-30
<正>中国失败的企业家,从史玉柱、姜伟、吴炳新到秦池、亚细亚的老总几乎都是以企业的灭顶之灾讲述着悲壮的故事。与国外的CEO相比,我们的企业家们书写的是血淋淋的“失败”两字,常常是无力回天,甚至以消亡而告终。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在分析中国企业家失败的原因时说,“70%~80%是在于投资失败,而投资失败源于决策失败。”而飞龙集团总裁姜伟总结出自己二十大失误时把决策浪漫化列为首位,认为“决策过于理想化、浪  相似文献   

17.
收获比较少     
吴永丽 《英才》2003,(4):65-65
按照刘东华的说法,"2002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使《中国企业家》真正的赚了点钱,并印证了自己对论坛的理解。刘东华认为企业家参加论坛只关心两个问题:第一是主题,探讨什么?是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2002中国企业领袖论坛"选定主题的标准就是要找到让企业家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打动他们。  相似文献   

18.
很久以来,我都认为公司管理和一个人的幸福没有太大的关系.企业的使命是组织一帮人完成某个任务,如果你做得好,你可能带领一帮非常平凡的人做出非常不平凡的事情.幸福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管理者没有让员工"幸福"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一个能够为普通中国人接受的"公司中国",才是可持续的"公司中国"《中国企业家》杂志出版300期(22年)了,300期杂志每一期每一页都写满了"公司"("企业")的名字;作为编辑者,我们自己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现在已变成一个"公司化的中国"了。但是,中国公司化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中国人乐于接受这样一个"公司化的中国"吗?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个企业的幸福都有一把同样的钥匙:从细节里关怀每一个人,从细节里磨练大爱对于幸福企业,高通人有着自己的理解。高通公司作为知名的通信技术企业,难免让人对这样高科技企业有着一定的误解。高通(中国)公司从本次获得"2010中国企业幸福指数论坛"颁发的幸福奖不难给世人一个正确的判断。以创新为本、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