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经济周期研究的理论源流看,各经济学流派的经济周期思想都是为当时政府熨平经济波动、稳定宏观经济服务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周期开始从经济周期研究领域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产业背景的转变、科技进步及金融监管的放宽、法律制度对金融产权的保护等因素,共同推动了从经济周期理论到金融周期理论的演变。在金融科技加快重塑金融生态的当下,金融周期变得更为复杂,研究金融周期可为当局防控经济危机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金融周期因素的金融周期指数,通过扩展型IS曲线模型和扩展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将金融周期指数分别纳入其中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显著影响,即金融周期波动确实已成为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来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应考虑将金融稳定框架纳入货币政策决策,并考虑管理金融周期的时机和工具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阐述金融周期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内外金融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认为,在积极探索并完善金融周期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金融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和形成机理,系统探究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机制,密切关注金融周期的跨国溢出效应与国际协同机制,深入探讨兼顾金融与经济双重稳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框架,着力构建基于金融周期的金融安全预警体系,将是未来金融周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毋庸置疑,吴晓灵应该称得上是影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由农村金融、小额信贷到资本市场、私募基金,她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方方面面倾注了许多心血。在本期《金融家论坛》栏目中,吴晓灵再次将她对中国经济金融走势的诸多思考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事实,如何制定现今的金融政策、如何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房地产调控应该走向何方?如何解决节能降耗问题……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金融周期的规律,对发现金融冲击、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衡量金融风险累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波分析解决了传统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中存在的时域和频域局部化矛盾问题,能够同步分析金融周期的时—频特征。通过对新增贷款、货币供应量(M1)、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和GDP增速进行小波功率谱分析,得出了中国金融周期的基本特点,以及和经济周期的基本关系。尽管当前正处于经济和货币供应量新一轮周期起始的重叠期,但金融周期的频率远比经济周期低,且多项金融指标周期的功率谱幅度均未达到峰值,表明总体上中国仍处于第一个金融周期,金融市场的基本面仍是好的。小波相干性分析结果表明,宏观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金融周期起到了良好的调控作用,调控操作具有周期性。  相似文献   

7.
金融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利率和汇率杠杆,刺激储蓄和投资,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本文首先分析了宁波金融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然后,指出了宁波市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实际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资金使用效益下降;金融服务产品不够丰富.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国有银行管理层次较多,组织结构有待优化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积极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适应宁波经济发展需要。增加信贷有效投入;发展多层次证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开始分析,发现我国计划经济和转轨经济体制中存在比较有规律的金融周期,并总结出储蓄率在金融周期和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地位,概括了三者的关系,同时表明金融政策稳健性特征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全球68个主要经济体1981-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系统考察了金融周期和金融波动对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高涨期和衰退期,经济增长率较低,同时容易爆发金融危机;相比之下,金融正常期的经济增长率更高,同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更强。这意味着,只有当金融周期处于相对平稳的正常状态时才有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反之,不论金融周期过热还是过冷,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都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此外,无论金融周期处于何种阶段(高涨期、衰退期或正常期),金融波动的增加都伴随着更低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金融危机发生概率,这意味着,金融波动的增加不仅会显著削弱一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还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综合性的金融周期指数,对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融周期、货币周期和信贷周期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影响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不仅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而且对经济周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同时,与传统的货币周期和信贷周期相比,金融周期变化不仅成为货币周期、信贷周期、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键驱动因素,而且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本文的实证分析结论不仅使得"金融-实体经济"内生关联的命题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也为后续同时关注金融和实体经济稳定的政策实践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外商进入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 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2002年预计可达8%,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  相似文献   

12.
13.
房地产周期和金融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房地产销售面积年增长率指标着手,研究了全国和广东省的房地产周期,并提出了相关的房地产金融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苗文龙  钟世和  周潮 《金融研究》2018,453(3):36-52
本文首先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测算金融周期和12类行业的技术投入周期,进而采用交叉谱分析法和OLS法分析金融周期对行业技术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金融变量的周期具有异步性,各行业的技术投入周期具有明显差别;不同金融变量周期与行业技术投入周期之间存在不同的数量关联性,对不同的行业技术投入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在繁荣阶段,金融市场和银行对各行业的技术投入都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金融市场对高密度创新行业技术投入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银行对低密度稳定行业技术投入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在紧缩阶段,金融市场对高密度创新行业技术投入的紧缩效应更为剧烈,银行却对低密度稳定行业的技术投资下行起到缓解作用。根据这些事实和规律,可以引导利用各金融变量对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强化技术投资助推作用,提升经济结构优化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从2001年7月开始,我国股市进入回调期,上证综合指数从历史最高点2245点下降至2002年末的1358点,下降了887点,下降39.6%。造成股票市场深度回调的表面原因是国有股减持和清理银行违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2002年末,我国股市发行总股数比2001年6月增加1519亿股,流通股本增加291亿股  相似文献   

16.
从虚拟经济看投资银行金融功能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浙江金融》2006,(8):31-33,17
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了金融中介的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及结构初级经济活动及其简单金融需求与金融中介的早期基本活动相对应,高级经济活动及对复杂金融服务的需求必然要求与成熟化的金融中介相匹配作为资本市场核心中介的投资银行,根植且运行于虚拟经济,又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中发挥了融资、信息、配置、财富、市场培育等金融功能,在适应经济社会对特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直至演进成为“金融功能束”。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表明金融周期领先并引导经济周期,石油作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能源,金融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样也将传导到石油的需求上。美、中、日三国是全球前三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实证研究探寻自1991年到2018年这3个国家的广义货币增长率、证券市场总市值增长率、银行贷款利率变化与石油消费量之间的关系,以金融周期的视角解释石油需求变化的特征,探寻美、日等国的能源发展经验,为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次贷危机看公允价值与金融周期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爆发后,关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是否恶化了金融危机的问题,引起了广泛争议,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的界定及近期的修正;然后从公允价值与金融周期波动的关系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记账法的优势与缺陷,及其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最后,我们尝试提出了缓解公允价值顺周期性的初步思路,并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无法解释金融市场变化如何使得真实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伯克南等提出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则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梳理了金融加速器理论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基于金融加速器的视角透视了资产价格变动和经济波动,金融系统顺周期等现实问题,并介绍了这一理论的最新进展情况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