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完善区域金融支持政策,是促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实现中部经济崛起的一个核心要件.本文以中原城市群的金融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采用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对中原城市群的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度量,并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其金融支持政策的局面;进而从区域金融制度、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基于中原城市群的区域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金融资源在一定空间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区域金融中心和城市群形成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中原城市群金融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探寻中原城市群发展新路径,确定中原城市群金融发展时序,实现中原城市群金融资源战略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政府应确立郑州区域金融中心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地方商业金融机构,创新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合作机制,改善中原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3.
中原城市群金融一体化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及区域城市相关经济金融指标的定量分析,论证了中原城市群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同时,就如何促进中原城市群区域金融业的整合与创新、加快金融一体化进程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原城市群金融发展论坛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融在城市群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城市群经济运行和产业优化中起着积极的调控作用,促进佥融业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核心城市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居于主导和领军地位。河南省努力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就要树立起“大金融”的理念,从九个方面开展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业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以城市群为载体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成为主要趋势。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基于中原城市群区域内29个地级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以空间计量模型为实证分析工具,探究中原城市群经济效益增加的影响因素中金融集聚对其的作用及效果。结果显示:研究选取空间杜宾模型最为精确,分析发现金融集聚以空间溢出及扩散的方式正向推动中原城市群整体的经济发展,效果较为显著;同时从最终选取模型的空间效应分解可知,区域金融集聚对该地区经济效益增加的溢出、辐射效应较为明显,即一个地区金融集聚会同时有助于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因此,巩固区域金融核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金融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良好互动尤为关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发挥城市群规模效应、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智佳佳 《福建金融》2010,(10):18-22
加强两岸金融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岸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本文总结梳理两岸金融一体化合作的基本概况,分析当前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促进两岸金融一体化合作的近期和中长期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是"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根据中原城市群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应强力推进产业优先战略和集合城市战略这两大发展战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原城市群的外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9.
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城市群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实施正确的政策措施.应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对中原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做好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打造创新型制度环境,加大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提升中原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泛北部湾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资本在泛北部湾经济圈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的高效融通,是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促进泛北部湾区域的金融发展,从而实现资本在泛北部湾经济圈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的高效融通。这需要建立区域金融合作的战略协调机制,制定共同的区域金融政策。本文探讨泛北湾区域金融合作的模式,建立金融机构系统内部的区域服务联动机制;建立投资基金,以资金的优质分配促进区域内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制定配套的区域产业政策。另外,泛北部湾区域金融合作中还应关注的三个问题,区域金融合作中心的选择与确定,区域内各国家和地区在法律文化上的整合问题,金融风险的扩散与防范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要建设和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并不是简单的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而是要培养其对金融机构和人才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借助产业集群思路无疑有助于推进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在刻画全球金融周期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调节效应的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有效协调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金融周期处于高波动率区制,即市场风险厌恶水平较高时,资本流动水平较低,浮动汇率政策能够有效缓解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反之,浮动汇率政策调节效果减弱。因此在推进金融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充分关注全球金融周期波动状况。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决策主体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传统的合作剩余模型中嵌入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等特征,在决策相互影响的传统锦标赛模型中加入旅游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条件进行的分析表明,区域旅游合作决策不仅决定于合作剩余,在决策行为的相互影响下,还决定于主体间合作效用的权衡.因此,需要从改善约束条件获得更高合作剩余、改革政府的考核机制等方面寻求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同时承担了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双重职能.但由于金融稳定难以量化和运行机制复杂的特点,二者的政策目标和操作工具存在一定冲突,此次金融危机凸显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缺位。本文从二者的定义和关系入手,论述了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两种政策选择,并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北部湾区域合作与发展,成为北部湾经济区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钦北防三城市的金融机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金融总量少、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信贷投入不足和结构失衡等问题.需要借鉴国内先发达地区在城市间金融合作的经验,拓展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多元化全面服务特色地方产业集群,同时要增强产业集群的吸收和创新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向高级化发展,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可靠载体.  相似文献   

16.
金融稳定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金融稳定协调发展是各级部门的共同职责,各地区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金融稳定协调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年来,随着跨区域经济金融的交叉发展,区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在部分地区得到了尝试,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更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以防止经济金融的不稳定因素产生跨区域的影响,造成系统的风险发生.  相似文献   

17.
区域金融合作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经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工布局等,在不同地域间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区域经济的差异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本文分析了区域金融合作的原因,区域经济合作对区域金融合作的要求,并对现有的区域金融合作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区域金融合作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当前城市网络和金融地理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金融中心性指标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中国2005-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金融中心性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心性指数的增强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城市金融中心性的提高不仅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加快生产资本形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大外商投资力度产生积极影响;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将从城市金融中心性提升中获益更多,金融危机前后城市金融中心性的提高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明显不同,危机后的作用效果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视角,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及金融特征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财政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金融稳定能力,而更加灵活的长期响应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调控效果;(2)财政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控制资产价格方面具有互补作用,在政策设计和使用时要注意风险来源和协调配合;(3)我国的土地财政问题限制了财政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操作空间.研究认为,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财政政策应增强灵活性、规则性、协调性,从而促进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金融发展是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主导推动的。本文首先通过泰尔指数来描述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发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间及地区内均存在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分析中央政府的财政、股票、利率等政策所带来的效应,发现区域政策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