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本文从信贷风险控制的两大类对策着手,借鉴前人的理论,并总结运用形成支持本文的理论框架.从企业、银行和外部环境等三方面具体分析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提出有关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业务快速增长 风险水平不断降低 2006年以来,河北省联社廊坊办事处以“管理立社”的理念,着眼于有效防控道德风险、操作风险、案件风险,积极探索建立五大防控机制,重点落实九项防控措施,促进了辖内农村信用社的安全发展、快速发展。2006年,辖区内9家县级联社实现利润33550万元,比上年增长350.2%;2007年,全辖实现利润49580万元,比上年增长47.8%;全市农村信用社四级分类不良资产占比由2005年底的35.3%下降到2007年底的10.5%;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粮食企业体制转换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为农发行信贷风险的突出问题。农发行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的环境愈加复杂,形势愈加严峻,责任愈加重大。如何适应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形势的变化,调整和完善农发行信贷管理体制,增强信贷管理渗透力,把信贷监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加强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如何建立新的支农机制,在支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实现自身效益的提高,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课题。山东省潍坊市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支农新机制,积极营销支农贷款,拓展了农村信贷市场,走出了一条社农双赢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由于忽略了发展阶段的差异,金融机构市场化是否会抑制其支农力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农业部门与工商业部门相对发展差距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阶段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支农的异质性影响,并基于2010~2016年982家农信社和农商行的数据,利用农信社转制农商行后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提高这一"准自然实验",对上述理论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第一,现阶段农信社转制显著提升了其金融支农水平,但金融支农水平提升的主要受益对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融资困境仍然没有缓解。第二,农信社改制后贷款结构的调整是符合其比较优势的,改制后贷款利润率没有下降。第三,农信社改制对金融支农的影响与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农信社所在地区的农业与工商业部门发展差距越小,农信社改制对金融支农的促进作用越大。因此,在城乡融合发展时期,应继续坚定地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同时关注普通农户的融资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业目前仍然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成本高,使涉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动力。应从政府投入、信用环境建设、分散风险、建立担保机制等四个方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首先,应增加政府的投入。比如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农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都是政府必须做的事情。其次,做好信用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建立订单农业风险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订单农业的内涵(一)订单农业的定义“订单农业”,按规范说法,又称为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业产销双方以“订单”形式建立起来的合同关系,把各自的权利、义务固定下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它属于“买卖合同”类,其本质特征是把市场需求通过订单反映出来,农民再按订单的要求安排生产。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所谓订单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生产之前,农民先与农产品收购方(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经纪人、农产品收购部门、农民与专业合作组织等)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收购方确定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实行现款收货,农户则按收购…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近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这就要求扭转资金从农村向城市的"逆向流动".江西作为农业大省,金融支农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从分析江西省金融支农的现状入手,继而阐述当前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防范和化解农业政策性信贷风险,是农业发展银行履行好现阶段职能、实现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随着我国粮棉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因经营、市场、改制等给农业政策性信贷带来了很大风险。如何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水平,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以明确贷款条件为切入点,对粮棉企业实行贷款资格认定,建立信贷准入机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对信贷风险防范工作有着直接影响。粮棉市场放开后,为规避对不良业绩企业的贷款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农业财政这一视角总结概括了山西财政支农52年的基本情况和历程,分析了分阶段、分时期全省的农业投资倾向和重点,提出了依照《农业法》和《农业投资条例》坚持对农业投入、加大投入力度的必要性,提出了新形势下财政支农的对策及要点。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扩大内需方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社区性金融组织,其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年来,农村信…  相似文献   

14.
一、严把“贷款投向关”,通过农村信用社把支农再贷款投放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近几年来,为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辽宁省铁岭市中心支行确立了把再贷款投放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的方向。为此,一是积极与地方党政和有关部门沟通,了解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重点,做到心中有数。由于经常保持信息沟通,地方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规划与措施,我们都能够比较及时、准确地掌握,为安排金融支农工作争取了主动权。二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测算资金需求量。每年都要及时组织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深入村屯对农民生产计划、种植品种、资金需求进行大…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业银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信贷资产仍呈高风险、低效益的态势,这种信贷活动中的风险演变,既具有客观性,又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一套信贷风险的补偿机制,体现风险共担的原则,并且采取内外部力量并举的策略,多管齐下,力求实效,使银行的防险、化险工作、尤其是在构建内部约束机制上更完善、更慎密,确保信贷资产的保险和高效  相似文献   

16.
据媒体报道,湖南省衡阳县15个乡镇部分承包大户和少数干部在退耕还林优厚补助面前,大肆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的补助钱款,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遗憾的是,这一事件并非独独衡阳县发生。  相似文献   

17.
信贷风险产生原因分析信贷风险可能产生于信贷项目审批、贷款的投放、信贷资金的使用、资产的管理直至信贷资金收回的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风险。l、贷款“三查”流于形式,贷款项目选择失误。贷前调查依赖于借款人提供的信息资料,而没有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市场预测;贷前审查注重资料是否齐备,不辨真伪;贷后检查只看初始资金去向和直接用途,不关注整个资金流程。2、不重视第一还款来源,贷款回收失利。对贷款偿还能力的考察侧重于抵押、担保能力的评估和测评,不注重研究借款构成潜在风险要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不断在政策层面积极对“三农”加大扶持力度。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农垦企业从财政获得的补助资金的规模不断增大,而且获取补助的渠道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也具有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因此,保证财政补助资金的安全就成为重要的任务,需要农垦企业在政策性支农资金方面管理与核算水平不断提升。只有对政策性支农资金的管理到位,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才可以有利于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需要;同时,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1月上旬,我们对江苏省宿迁市和安徽省阜阳市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做了较全面的调查。近年来,当地农村信用社在积极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的同时,促进了自身业务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工作基础及工作力度的差别,信贷支农工作仍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农村信用社如何在支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实现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基本情况 (一)农村信用社农贷投入逐年增加,成为“三农”资金供应的主渠道。2000年——2002年10月,宿迁市农村信用社当期累计投放农贷分别为10.8、23.1、18.8亿元,占全市新增农贷的83%、92%、93%;阜阳市农村信用社当期累计投放农贷分别为1.8、5.6、6.7亿元,占全市新增农贷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菲 《农业经济》2004,(2):59-59
在传统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出和农民增收的关系总体上是一种间接的投资关系,即通过投资农业,增加农产品供给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投资生产领域,通过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启动粮食自给工程,建立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等措施,确保增加农产品产量。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增产即意味着增收。1979—1984年的5年中,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