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与扩张,作为武汉市郊区的江夏区,大量土地被征,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大批的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失去了土地却仍然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失去土地后,赔偿金问题、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等等都是制约失地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因素。为了了解江夏区失地农民生活现状,我们实践小组以梁山头、流芳、庙山三个典型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并针对江夏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的征用,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令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并就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2012年,陕西的城镇化率达到50.02%,到"十二五"末,陕西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7%,比国家目标还要高出5.5个百分点。快速的城镇化必将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如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重要。文章从失地农民个体、政府以及经济发展三个视角来分析陕西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并提出应从农民自身和政府两方面缓解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就业出路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问题,也是关系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进而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本文就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出路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既不同于城镇居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失地农民就业难,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主要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农村耕地被大量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凸显,其原因在于: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不够科学合理,价格偏低;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偿资金分配和使用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现有政策、法律的缺位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对此,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征地;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合理补偿失地农民,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法律援助和保障,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耕地大量被征用,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如何正确解决和处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当前最亟需解决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耕地大量被征用,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如何正确解决和处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当前最亟需解决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构建西北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失地农民的数量在日益扩大,特别是"三无"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多,给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隐患。失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身份,但又没有融入城市并享有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力,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缺失。因此,为其建立特殊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城郊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据统计,在1987-2003年间,国家非农民建设实际占用耕地272-2953公顷,产生失地农民人数达5000余万,到2030年,中国失地农民将超过78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飞跃,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差距拉大,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多,导致失地农民人数的增加。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社会保障的重任,合理解决和处理好农村土地征用收益资金的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探讨农村土地征用产生的土地收益的来源,发现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失衡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从而寻找改善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不均衡的路径,进而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社会权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发展的西部地区,由于土地征用导致失地农民逐年增加。因此,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凸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改进后的"嘉兴模式"存在着保障标准偏低、保障项目较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安置模式单一及土地补偿费管理不规范等主要问题,提出政府在树立"大保障"理念的同时,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及创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大市场化供地力度、适当引进其他安置模式,严格土地补偿费管理,以确保"嘉兴模式"在今后的安置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河南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收益、就业难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土地管理和征收制度存在缺陷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必须让失地农民参入分享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性收益、建立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失地农民分享城乡之间均等的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兼顾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城市居民住房和非农用土地的需求量加大,国家对农业用地的征用量逐年增多。由于国家征地机制的不完善、针对失地农民的权益补偿不到位,致使失地农民在就业、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出现诸多困难,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影响非常复杂和深远。因此,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城镇化的顺利进行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在土地被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被迫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就业机会。当前的法律法规对于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社会状况,因此,有必要对农地产权制度的规定及其缺陷进行分析,从深化农地产权制度入手,改善农地承包关系,更妥善地解决当前中国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底线,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失地农民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社会保障状况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市化发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都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8.
伴随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对长株潭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工作、保险与医疗保障方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表明,失地农民保障存在方式单一,力度不够,内容和体系不健全,保障缺乏长远性、层次性与差异性等问题,需要采取多元化的保障方式,提高保障力度、完善保障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途径。长安区的调查发现,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供需矛盾,即短期安置与长期生计、安置模式单一与多种生计资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调节需要在"大保障"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科学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通过制度构建可以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20.
新农保建设中优先考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产生了"失地农民"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既没有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障福利,也失去了基于农村土地所形成的生活保障来源。当前我国正在试点建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最佳时机。在财政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理念下,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民的基本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